什么是翡翠如意?
“如意”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本是一种器物名,其外形犹如手指弯曲作拳而成,可握在手中把玩或赏鉴。因形状别致有趣,且又寓意吉祥,故被大量制造出来,成为当时人们十分喜爱的文玩饰品之一;另外如意的读音与吉祥的“吉”相近,而且造型也很像“吉”字,所以又被赋予了祈盼吉祥如意、吉祥平安的美好寓意。 到了明代以后,由于“如意”这一器物形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和美好寄托,使其成为了一种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逐渐演变成为多种装饰题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例如常见的如意纹样就是运用如意的造型特点而衍化而来的花纹图案样式。
翡翠如意 翡翠如意是翡翠玉雕作品的一种形式,通常由翡翠原料雕刻而成,其整体造型为如意勾云状,头部略弯,身披飘带(也称“丝绦”),线条优美流畅,寓意吉祥如意,是深受大众欢迎的传统吉祥物件儿。 据考证,翡翠如意的具体起源年代已不可考察,不过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自明代开始就有翡翠如意的存在了,只是当时还并未形成定制化的工艺模式,只是在简单的仿造如意的外形进行雕刻加工而已。直到清朝嘉庆年间出现了使用整块翡翠原料雕刻成型的翡翠如意之后,翡翠如玉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玉雕艺术表达类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翡翠玉雕”或者“翡翠雕刻”。
清代翡翠雕工《三友图》中也有类似款式的玉佩。 从现存资料来看,最早的关于翡翠制作的完整文字记载出现在1758年出版的《天工开物·玉石篇》之中:“佳者取翡翠鸟栖枝态”,文中提到了用“翠毛”(即翡翠羽毛)制作翡翠鸟的工艺流程和方法。至少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出现了以翡翠为原料进行雕琢的工艺品,并且在当时的宫廷中颇为流行。到乾隆年间时,翡翠作为皇室御用之宝的地位已然确立下来并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当中;直至清末民国时期都一直是中国最顶级的珠宝材料之一。可见,中国翡翠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