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巴山翡翠?
“巴山”即今天的重庆巴南区,古称巴县;因位于涪江入长江口处的巴山尾闾而得名,又称巴峡、巴州(郡)。北临嘉陵江,南靠乌江。西汉置益州刺史部所属巴郡治所于此始有“巴山”之称;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改属永宁郡;西魏废帝二年(553年)设巴山郡,北周明帝三年(583年)改名渝州;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合重庆府为重庆路,沿袭至民国初年。 “翡”“翠”两字皆来源于古越南语言,意为“玉石”。而“巴山”在古代越南语中发音与“巴蜀”相同。因此将重庆及其周边的四川东北部区域称为“巴山”,并将这一地区的玉石称作“巴山玉”或“巴山翠”,直至清乾隆年间仍可见到相关记载。
随着重庆开埠和工业的发展,优质的玉石原料大多已经开采殆尽。后来人们在贵州、云南等地发现新的矿脉时,为了获取更多的玉石资源,便从这些地方进口原料进行人工优化处理,制成色标级(目前行业内对颜色等级最高的宝石之一)的满绿翡翠。由于这种经过人工优化处理的翡翠颜色更鲜艳浓郁且价格相对较低,深受消费者喜爱,因而畅销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