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赌石源于哪里?
本人是学地质的,对翡翠有一定研究。 首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赌石叫赌石不叫赌玉” 这是因为在历史上最早流通交易的翡翠原石都是毛料(就是还没有加工打磨成的玉器)。而这种毛料大多来自于缅甸北部的抹谷(Mogok)地区。由于该地气候炎热多雨,翡翠原矿多在地下暗河之中,且杂质有机质表面渗透入内,因此成品的颜色往往发黑或者灰黑,属于“脏色”,质地也偏干。
当然也有极少数成色较好的,这类毛料在市场上是比较受欢迎的,所以人们称之为“明料”——即能看见内部质量的原石,这种石头是可以直接拿来切加工成首饰或玉器拿去销售的——因为能看到里面质量,风险相对小很多。
而对于那些成色的不好或者非常差的,肉眼就就能看到里面的结构,这种石头是不能直接拿出来的,需要切割打磨,去掉“脏色”才能看出真正的绿色,当然这种方法会损失一部分原料,一般来说是不提倡的,属于“水料”。因为这种原料价格一般较低,所以常用于制作低档次的玉器,或者作为原料加工成镶嵌首饰,而高档的玉石一般都用优质的水料制成。
因明料可以一目了然,风险相对来说较小,且大部分价值较高,故人们通常称它为“玉”;而对那些需切割打磨去瑕疵才能知道内部颜色的水料,由于价值不确定因素较多,风险较大,故称其为“石”——其实本质还是玉,只是未充分绽放其应有的颜色表现而已。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意思,我来讲一下我的看法。 先说下结论吧: 1.赌石这种形式来源于缅甸; 2.这种形式最开始是在缅北小勐拉地区盛行起来(因为该地区是当时最大的公盘交易地);
3.在民国时期传入中国; 4.到了六十年代末期在中国云南腾冲开始流行并逐渐发展至今成为国内的主要市场之一。 现在来简单说说我对这个题目的答案的理解过程及依据是什么—— 从网上搜资料来看“赌石”这一名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滇载·玉石》一书中所记载的“博玉”和清代道光年间刘大观著的《玉说》中提到的“押宝”——这些描述都说明至少在明朝时就有类似现在“赌石”的形式了;
其次从流传下来的古籍文献或小说影视作品中查找是否存在关于“赌石”的描写(这里顺便提一嘴):这包括吴趼人所作之《痛史》、周瘦鹃所作之《花妖》与陈舜民所作之《癸酉杂记》等,其中均有涉及到有关“赌石”的文字描叙; 最后来看看现在的历史学家们是怎么说的: 根据王振忠教授在其著作《明清社会变迁研究》中的观点认为,明清时期的“赌石”是指买者以现金或其他物品向卖主换取宝石的买卖行为而不是指赌钱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时的“赌石”跟现今意义上的赌博还没有完全划上等号!而到近现代以后才慢慢发展成为如今这个样子——“赌石”已成为一个集合多种元素于一身的综合性娱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