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棉絮跟棉线区别?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感觉题主是个刚入坑的小白,我尽量以白描的方法回答一下,尽量不引入专业术语和行话,这样比较通俗易懂~ 首先,要区分这两者,需要先知道什么是“翡翠的结构性”,这是翡翠区别于其它玉种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也是导致二者在视觉效果上有别的重要因素。
所谓“结构”,其实就是指组成翡翠的矿物的形态——通常来说,构成翡翠的矿物是硬玉(主要组成部分)和铬离子(次要成分),它们被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聚合体,也就是上述回答里提到的“致密块状”,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砖头”“石头”之类的形象。 而“结构性”,其实可以理解为这种结构的清晰度、完整性以及均匀性如何。其中,清晰的结构我们称为“的结构;而颗粒间的缝隙,也就是晶体与晶体之间的间隙,则被称为“结构面的宽度”——这个概念可能不太好理解,想象一下用刀把一块豆腐切出来的缝,那是很细的,这叫“结构细”;而如果用刀把一块老豆腐切出来的缝,那就会粗一些,我们就说“结构宽”。
了解了这些,下面就可以说说棉絮和棉线的不同了。 从图片上应该能看出,二者的表现形式是一样的,都是白色,都在翠面上分布。 但二者的成因却完全不同。 “棉絮”的成因就来自于上述所说的“结构面”。我们知道,由于硬玉本身具有纤维状的晶体形态,所以它受力后容易碎,同时因为其解理发育(类似于贝壳的表面纹理那样的一圈一圈的,只是硬度更高些),所以在抛光时容易留下空隙。
而这些空隙在光照下就会呈现出我们肉眼所能看到的白色条纹或斑点,我们便称其为棉线或者棉絮。当然,它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玻璃光泽较强的部位可能就显得不明显,而在弱光下如蜡状光泽处就显得比较明显。 在天然翡翠中,由风化作用形成的表面凹陷,也会呈现类似棉絮、棉线的白色形态,我们称其为“水沫”。虽然本质上它们都是由晶体间缝隙中的物质散开所形成的,但由于成因的区别,前者的本质其实是“晶隙间物质溶解扩散”的结果,属于晶体内部的原因,因此它不会随光照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而后者本质是“表面吸附物质脱附”的作用结果,属于外因,会随着光照角度的不同而时隐时现。 下图为天然翡翠A货,可以看到明显的棉线和棉絮 下图为天然翡翠B货,可以看到经过酸洗注胶后的翡翠表面有大量的“水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