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银锭含银量多少?
清代银两分库平、关平、市平、漕平、京平、衡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库平,库平银即由银库验收时以衡器所定的分量,它较漕关之平为足。清代纹银成色为一千成中的九三成。但各地因管理不严,所征白银成色不足,而造成银贱钱贱。为补救这一矛盾,清代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对不足成色的银加耗征收。
所征银两,需交给钱法堂化验,合铸成色,称为漕平银,方可奏销抵库。加铸的耗银或征为银两(如四川),或折收钱粮杂税,或折收地丁。二是将一定数额的纹银加制几两臭银,折合为一库平(或漕平)银两,如山东、河南各加二两,安徽加一两五钱。由于加耗和臭银的执行,使银两的名义重量与实际重量差距拉大。如清雍正年间,广西银两每库平一两,折实只七钱八分二厘。道光年间,湖南平一两原重九钱五分,因加耗及臭银,折库平止七钱五分,比额征银两重量轻百分之二十几。
银两在清代通行终清之世,清代财政收入,仍以银两为主。但银钱比价不断贵,使银两不断贬值,其购买能力下降,在市场流通及缴纳赋税时,银两的应征额就不断增加,于是,耗羡和臭银等制也随之增长,加之各级封建官僚的中饱私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