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好什么颜色好?
在翡翠行业中,一直都有“外行看色、内行看种”的说法。这是因为翡翠的颜色具有“浓淡深浅”的变化,而种水却只有“干净通透”与“浑浊脏污”的区分。 所以,在选购翡翠时,一般人都不会把重点放到颜色的变化上,而是先看种水,再看颜色。这是因为,种水是衡量翡翠质量最直观的标准,而颜色是分辨翡翠档次的重要因素。 当然,对于部分消费者来说,他们购买翡翠时并不看重种水或者颜色,比如用于佩戴的挂件或手镯,更注重的是设计的创意和颜色的选择;至于那些作为艺术品收藏的翡翠,则大多以颜色为主,种水反而不被太过在意(毕竟雕刻师不可能为了追求种水而放弃对色彩的把握)。 不过话说回来,好的种水配合上乘的颜色,总能让人赏心悦目。所以今天翠辉珠宝就来讲讲,关于翡翠颜色那些事。
一、纯色VS杂色 在自然界中,色彩是最迷人的存在,它能让视觉感受到无限的可能。而在我们眼中,色彩也是分等级的,从低到高分别为:无色→白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黑色。也就是说,天然形成的翡翠,其颜色是由正色+次生色组合而成——即我们常说的“原生色”与“次生色”。 “原生色”是指矿物形成时的基底色,它的色调决定了此后所有颜色的变化。例如硬玉岩中的绿辉石含量较多,则形成的底色的绿色调会偏蓝;若含铬量较高,则会呈现艳丽均匀的翡红色。 而“次生色”则是原色褪去后留下的色调,它取决于后期外界因素的影响,如酸碱度、水分等。次生色又分为“氧化色”和“浸染色”——
1. 氧化色:指矿物受外部因素影响,如空气、土壤和水中的氧元素侵入内部而产生的颜色。这种颜色稳定且不易消散。
2. 浸染色:指矿物受到人体汗液、化妆品以及酸碱性物质的侵蚀,逐渐发生变色现象。这个过程中,染料进入人体,成为“人体染色”。
一般情况下,优质翡翠应该为纯正颜色,即颜色单色均匀,无明显杂质。但是自然界中的宝石绝大多数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色散,也就是有色层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这会让原本美丽的宝石增添几分瑕疵。
二、纯冰种VS混冰种 众所周知,翡翠的结构可分为“晶体”和“晶体间隙”两个部分。其中晶体部分的硬度最大,因此摩擦产生的表面形变最明显,也是我们所看到的光泽。但无论晶体还是间隙部分,它们的透明度都是不同的——“晶体”部分由于折射率较大,光线不容易进入,故显得较为晦暗;而“晶间”部分因为折射率较小,光线容易穿透,故显得明亮透彻。
基于这样的结构特点,当阳光或灯光照射到翡翠上面时,一部分光线会被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则会穿透表面,被晶间部分折射出五彩缤纷的色彩。由此,我们根据光线投射的方向,可以将翡翠的颜色划分为“前彩”“中和后彩”三个区域,亦称“三原色”。
在“前彩”区,由于光线未穿透翡翠表面,所有颜色均为透明色;在“中和后彩”区,部分光线经过多次折射产生重叠,因而显得浓郁亮丽;而在“后彩”区,由于无法折射光源,因此颜色会显得较暗沉。 根据上述原理,如果我们把一块翡翠放在光源处,然后观察其在各个方向上的颜色变化,即可判断其为纯冰种还是混冰种。(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