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如何天然形成的?
翡翠的形成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1200年前的某一天,地下深处的一些有机物质(主要是细菌)通过火山喷发进入高空。当这些有机物质遇到高温高压时,一部分会迅速燃烧殆尽,但也有部分有机物质会在高温下凝炼成高分子化合物,随气流降落至地壳表面后被岩石过滤吸附,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最后聚集在一起并含有较多水分的矿物团,这便是最初的宝石级翡翠母岩。(所以有学者认为最早形成翡翠的地质作用是火山活动)
虽然这些原始的宝石级翡翠母岩含有大量的杂质,但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其具有了丰富的色彩和色调,为以后的染色和抛光提供了有利条件。(有些学者认为早期的翡翠是绿色颗粒明显的绿辉石质玉髓集合体,后经热液蚀变而逐步形成现在的翡翠。) 在地球内部循环中,某些宝石级翡翠母岩可能因为接触地表或者接近地表的原因,而在其表面生成一层风化壳。这一层风化壳起到保护作用,使内部的宝石级翡翠母岩不易被氧化,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我们看到的透明度和水头较好的翡翠。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的翡翠都有风化纹、沙眼以及一些其他内生的瑕疵。不过由于现在技术的发展,这些瑕疵已经被很好的处理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地下水沿着缝隙慢慢渗透到风化壳进行溶解,并将里面的宝石级翡翠母岩分离出来,随后被搬运到河流中。而在这过程中由于溶腔的作用,使得许多本来颜色较浅的宝石级翡翠母岩逐步深化了颜色。而当它们最终汇集到江河湖海中时,便有了今天我们所发现的翡翠原石。 从地质学角度来说,翡翠并不是一种矿物,而是一种矿石。它是由很多矿物组成,并且有着复杂的成因,所以在分类上并不能归为某一类。
目前国际上通用且公认的分类方法是根据硬度将宝石分为五个类别,即由硬到软顺序排列的五个类别:钻石(10)、红蓝宝石(9)、祖母绿(8.5)、坦桑石(8)和翡翠(7.5)。 这个分类系统的优点在于,它的标准是基于每个宝石的最硬特征给出的,因此不会随着别的因素改变而导致分类发生变动。这也恰恰印证了之前提到的翡翠是一种多矿物组成、成因复杂的矿石的概念。 而这个分类系统也很好地覆盖了日常佩戴中所需要考虑的因素:硬度决定首饰的耐磨程度,而宝石的类别则决定了它的火彩(只有5类及5类以上的宝石才有较好的火彩,而1类最低的钻石则有最佳的火彩,故此常被应用于镶嵌首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