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用宣纸?
古书流传,有绢本、纸本和帛本三大类。其中,绢本书卷主要流传于宫廷和贵族间,如汉代的《西京印纸》与唐代的《武则天临王羲之兰亭序》;纸本书卷大多流传于世,但纸质比较硬厚,不易书写,并且由于年代久远而颜色发黄,如北宋时代的《韩琦进御书》;至于帛本,主要是以素色绸缎替代纸而作的书卷,现在已很难见到。 那么,什么是“宣纸”呢?“宣纸”并非一种纸的名称,而是地方标准的称谓。据清人赵翼《陔余丛考·纸张之异名》记载:“宣城之纸,古人谓之‘宣纸’……今人称好纸曰‘宣纸’,非独宣城之为是也。”“宣纸”之所以成为“好纸”的代称,是因为宋代以后,宣城地区生产的纸质量最好,名气最大,被人们一致公认,并被誉为“纸上之宝”。 那么,古代的宣城地区究竟有什么好的造纸原料和技艺,能生产如此极品的纸? 早在唐代,这里就以出产优质檀皮纸著称。这种檀皮纸的主要原料就是檀树表皮(即檀木的韧皮)。据唐代孟列阳《砚谱》记载:“歙州檀叶纸,久已贵重。”到宋朝,这里的“檀叶纸”更加有名,还被作为“贡品”进入皇宫。 宋代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中也有关于“宣纸”和“歙纸”的记载: “宣纸,蜀中所置也。光、滑二州,昔属蜀,今属宣州……至唐宣宗时,始入贡……以川椒、蜡汁为之,五色俱全。 他又提到一种“歙纸”: 歙纸,惟檀叶纸极佳,他纸皆不及。近岁制者,惟坚脆而已。然工致绝伦者,惟歙纸可办。
从以上引文来看,“宣纸”和“歙纸”都是指的地方特产的纸,不过,后人往往将“宣纸”单独提出来,并作为纸中的上品。这主要是因为古代“宣纸”的产量大,供应范围广、使用时间长的缘故。到了近代,虽然安徽的其他地方也生产纸,但是“宣纸”的名气却越来越响,最终成了“正宗”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