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和碧玉有区别?

景明月景明月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刚好给一位朋友解答了关于“碧玉”的相关知识,正好拿来用一下。 首先,我们从定义上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翠”,什么是“碧”。 “翠”是一种颜色,《广韵》中对于“翠”的解释是:青绿色。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 我们所说的“CUI翠”,实际上指的是一种主色调为绿色的鲜艳色彩,而它的英文名称是“Emerald Green”,翻译过来就是“翠绿色”。这种色调,给人以鲜艳、明亮的感觉,比如春天里嫩芽初绽、生机盎然;又比如夏日里林间草地上那一片翠绿的草坪。

然而我们今天要说的“Bì碧”,它不是一种颜色,而是一种质地,《广韵》中这样解释“碧”:石之青色者。这里的“青”,实际上指代的就是蓝色,也就是说,“碧”的意思就是指“青黑色的石头”,也就是现在的学者们常说的“青黑色的玉”。

由于青黑色是一种比较深沉、内敛的颜色,所以它总是给人以含蓄、稳重的感觉。例如,我们形容一个人“老成持重”,用“碧”来形容这个人的气质是非常合适的。再比如,我们赞美一幅山水画“气势磅礴”,其中的“气”其实就是指山脉的气势,而“魄”字则生动地体现了山“碧”色凝重、大气磅礴的特征。

那么,我们再看看“翠绿”“碧绿”“鲜碧”这些词语,它们都是形容词,前面的“翠”或“碧”已经对它们的颜色进行了限定。从词义上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是表示较为明快的绿色,只不过“亮”的程度有所不同。例如: (1)这是刚摘下的青橄榄,绿得发翠。(字面意思) (2)这是一株青翠欲滴的绿萝。(贬义词) (3)窗外,碧空如洗,几朵悠悠的白云徐徐飘过。(褒义词)

“翠”与“碧”这两个词其实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们不能混淆使用。虽然,从日常的语言应用中,似乎很难找到非常严格区分这两个字的恰当根据,但是,作为专业研究者,我们有义务为大家提供尽可能准确的文字资料。我们还是可以从古代文献之中找到支持我们划分依据的事实证据。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他的《答李秀才书》中有这样一句名言:行远登高,秀出于众,此木之脆也。”其中“脆”字的读音和含义都与我们今天的用法一致,而“秀”在古代指的是“草木茂盛而美丽”,可见,“翠”是指那种茂密而且长得十分挺拔的草木,而“碧"则是枝叶扶疏但却并不十分高大的树木。

到了明代,画家恽向在他的《画竹法》中说:“画竹之法,取枝如臂,取叶如手……”这里“臂”和“手”的形态差异,其实是反映了“翠”和“碧”两个词意义上的细微差别的——翠是鲜活的、明亮的、蓬勃向上的;而碧是沉稳的、内敛的、含蓄蕴藉的。 当然,要真正完全区分这两个词,我们应该还应该特别注意它们的语言使用语境。这是因为,语言是在环境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同的环境会对语言的合理使用产生重要的影响。

金骁鑫金骁鑫优质答主

一、最简单的区别方法:碧玉在白光下常呈纯绿色,而翡翠在白光下呈带黄或带蓝的绿色(即菜绿色)。

二、肉眼鉴定碧玉和翡翠方法:

碧玉和翡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所含矿物质的区别。翡翠主要由硬玉,绿辉石组成,而碧玉是暗绿色的透闪石,阳起石,它们的晶体是纤维状,针柱状集合体。由于组成它们的晶体形状,粒度均不同,它们的外观,光学属性,物理学属性也有很大差别。

在肉眼鉴定中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外观,物理性质和光学性质进行识别:

1、外观,翡翠原石的半成品常见的外皮为风化外皮,沙皮和白皮,风化皮呈棕色,黄褐色,由较厚的胶状和较薄的粉末状两层皮壳组成。沙皮的结构由胶状外壳和颗粒状沙壳两部分构成。胶状外壳为翡翠风化外皮经胶化作用后产生的坚硬的半透明的胶壳,沙壳是由于胶状外皮的保护,原石表面岩石风化破碎而产生的。有的沙皮外壳会有风沙研磨后产生的细小凹坑,犹如月球表面一般。有的沙皮很薄。白皮是由于翡翠原石长期受地表下温热而含有二氧化硅的地下水改造形成。

碧玉的皮壳与翡翠完全不是一类物体组成,碧玉矿岩的风化外皮常呈黑色,褐色,暗绿色。由于碧玉本身是细柱状,纤维状的矿物质组成的玉料,经外力破坏剥蚀后常使表面呈细圆状凹坑,裂隙,其外皮较薄,呈风化疏松,粉末状,易与主矿分离。

2、密度,相对密度是矿物鉴定中常用的物理性质特征,密度的测试常用于鉴定那些颜色和外观相似而密度差异较大的玉料。

翡翠的密度是3.32-2.8克每立方厘米,碧玉的密度是3.10-3.15克每立方厘米(有的书上为2.93-3.06克每立方厘米)。

3、折射率,翡翠为非均质多晶体系,各部位的折射率差异较大,光糙翡翠表面测不出折射率,抛光良好的翡翠各部位的折射率在最小1.664-1.668之间(硬玉在偏光镜下测不出最大的折射率1.686),碧玉的折射率为1.613-1.653。

4、放大镜下鉴定。

碧玉为细粒纤维状矿物所构成,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常为细圆柱状矿物紧密排列。有的有交织的矿物裂纹,常呈暗绿色,深绿色。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