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有多久的历史?
“玉”这个词出现的文献,最早见之于《尚书·禹贡》: “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在虞舜时,德流四海,百姓戴之,如日月星,其君而明耀,昭著灵瑞,既受献启舜日,亦类于玉” 这里说的玉就是现在的翡翠。 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王者必有玉德,所以王字加一个玉旁就成了——社(德)字; 而我们常说的玉不琢不成器,其实说的就是现在所谓的翡翠。 因为古代的切割工艺和现在不一样,不能像现在这样把块头较大的翡翠切成片、丝或者条来加工。 当时的工艺是先把大块的翡翠雕成大概的样式,然后浇上混凝土让它们粘合在一起,再经过打磨抛光,这样就能得到一块形状比较接近的玉雕了。
因为这种方法会留下许多残余的玉石碎块,无法全部利用,所以当时的玉器往往带有较多人工的痕迹,显得笨拙、朴素。 直到明代中叶,人们发明了“水冲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磨具”,才慢慢出现了我们现在这种完全由手工琢磨而成的玉器,这也为如今我们收藏的古董玉器打了基础。 不过虽说有了磨具之后可以做得很精密,但当时并没有电风扇等设备让工匠在操作的时候保持手稳,通常都只能做到大致的样子,很难做得十分精致。 而在清代中晚期时期,由于制玉原料的缺乏,加上宫廷御用的限制,民间开始出现用其他材质仿冒翡翠的情况——这些假翡翠虽然色泽、手感都像真货,但细看能看出刀工痕迹,而且不够通透,多棉纹,石花等。 所以这时候开始有“假的翡翠”这种说法出现。
闵赢优质答主翡翠大约在清初年间开始成为珠宝品种进入中国,“翡翠”一词作为该玉石名称使用也是在这个时期。其实翡翠的饰品在明代就已出现,当时作为贡品,缅甸一年进献不过两三件。翡翠进入中原之初,尚不为人识,只是作为装饰而已。
据记载,慈禧太后首次见到这种玉器的时候非常喜爱,遂下令大量进献。从此翡翠成了中国宫廷里装饰品、配饰品的重要材料。清乾隆年间的宫廷用玉中,碧玉和翡翠占了很大比重。在民间,翡翠被引入内地后,最初是作为镶嵌金饰的材料,如“金镶玉”首饰,这种首饰在光绪时期是首饰中的上品。
直到清末,人们才逐渐认识到翡翠之美,开始为翡翠制作“独件”首饰或摆件。翡翠进入中国后的近两百年内,流传最广的是清朝后妃的旧饰品和一些清末制品,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主要有四件清乾隆翡翠制品:北京故宫博物馆的“蒲瓜瓶”、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白菜”、“罗汉观音”翡翠、新加坡私人收藏的“山水龙纹”大山子。
翡翠作为饰品传入中国后,很快就在中国发展出了自己独有的制作风格和形式,并且以清代宫廷玉饰和缅甸玉执壶为主要表现形态。翡翠传入我国之初,其制作仍沿袭和田玉的制作工艺和制作风格,但受清代宫廷文化影响,一些新品种大量出现。此时的翡翠饰品有两大鲜明特征:一是受到当时宫廷流行的痕都斯坦玉器风格影响,采用大量金镶玉技法,大量使用金累丝配饰,作品装饰精美繁复、华丽富贵;二是出现了“工玉化”现象,即为了充分利用原石,而采用大量镂空雕。
翡翠以其硬度大、颜色艳丽且不易褪色、内部结构细腻等特点,成为玉石品种中最为坚固的玉石,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价值不断上升,甚至有“玉石之王”、“玉中之王”的美誉。随着人们对翡翠认识的不断加深,清末民国初期,玉质翡翠受到文人雅士的宠爱,在形式上追求质、色、工三者完美结合,追求品相,即艺术性和观赏性,这种追求主要体现在摆设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