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翡翠怎么来的?
清 翠玉荷叶盖碗 真迹! 这是今年春拍的一件作品,拍卖前有些争议,因为有人质疑这个碗不是“清”代的。理由是:1、底部的印章模糊,2、“清”字多一横,3、“玉”字少一竖。 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印纹模糊是因为年代久远;多一横是书法家行文的随意;少了那一竖是因为玉字的繁体书写这样。
这件藏品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地方,在于它的“价”值。 因为它曾经被人出价180万,然后没有人跟拍,因而流拍了(其实,很多藏品都是如此,比如前几天的那件“明永乐青花釉里红海水鱼藻纹罐”)。 180万!买一件小碗——就上面那个碗,可能还没有一个篮球大。 这要是换作和田玉,或者碧玺等,我只能说“值”了。但是换到翡翠上,我觉得还是“亏”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下面这张图片(注意,此图的底部水印被处理掉了)。
这是一件来自缅甸的A货翡翠佛公挂件,我在去年十月于博彩论坛以7.5万元的价格竞拍所得。虽然体积很小(直径约6mm),但用料非常奢华,全身翠绿,质地通透,雕工细腻。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写过,对于A货翡翠来讲,价格的影响因素排在首位的是颜色,其次是质地(纯净度、透明度),然后是工艺和大小(当然,尺寸越大越值钱,但也不是无上限的,要受其他因素影响)。至于原料的产地,理论上讲是不应该影响其价值的。 但是,如果换成B货或者C货的翡翠,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存在染色的问题,颜色的价值就会排到了第一位。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商场用几百元甚至几十元的成本卖出“天价”的翡翠挂件。这些挂件通常都没有什么雕刻的花纹,原因就在于,雕刻会破坏表面的颜色。所以,这类东西往往采用最朴素的形制,或者干脆就做成牌状,以便最大程度的利用原料。
回到正题。上面这件小碗,从质量上看,可以媲美上述那只佛公。而且,还带有宫廷御用的风格。我认为180万这个价格的确是偏低的,如果我是出资竞拍者的话,肯定会加单。不过,谁让我只是业余玩家呢。 所以啊,这才是真正的“捡漏”——只赚不赔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