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质感怎么说?
1、透明度和水头 透明度(也就是水头)好的翡翠,像玻璃一样清澈透明,颜色很均匀。 在自然光下,将翡翠放在手上轻轻敲击,声音清脆、响亮的不透明或微透明的翡翠,一般是天然或A货;相反,如果声音听起来沉闷、沙哑的,可能是B+C货或者注胶的翡翠。 你也可以把翡翠用水清洗一下,然后用白布擦干水分,如果白布上留有水珠则说明是天然的翡翠;反之,如果沾白布上的水是浑一点的,说明是有填充物的B+C货或者是注胶的翡翠。 2、色泽 优质的天然翡翠,颜色自然、浓郁,分布均匀且不闷、不灰。 有些人工处理的翡翠(B货),虽然表面看起来是翠绿的,但颜色很浮而且感觉发亮,像是涂了油彩一样的。 如果拿强光手电筒照射的话,你会发现这些绿色是由很多绿点组成的,这就是染色的染料颗粒。如果是天然的翡翠,用强光手电筒照射的时候应该是无颜色的。 用酒精灯火焰烧烤玉器的边缘处,如果有绿色变色或者褪色,那么就是假的翡翠。
另外还可以用手掂量一下重量,因为相同体积的天然翡翠和人工处理过的翡翠,天然翡翠会比较重一些。 最后一个辨别方法有点技巧性,就是用指甲刮翡翠的表面,天然翡翠表面是用指甲划不动的,而人工处理的翡翠会留下痕迹。当然这种方法不能保证100%准确,但是一般还是有作用的。
质感,通俗的理解就是触摸时手上的一种感觉。但其实,质感并非仅靠触摸就可以得到,通过眼睛的观察也会在心底产生“质感”的感觉。所以,对于翡翠的质感,实际上就是眼睛所观察到的和手上所触摸到的综合的“感觉”。不过,一般来说,大多数情况下,通过眼睛的观察,我们就可以得到翡翠的“质感”信息了。
对翡翠的判断,我们有“种、水、色、底”的指标,实际上,还有一个“质”指标,但这个指标通常不作为单独的指标提及,它实际上在“看”和“摸”的过程中产生。
为什么翡翠有“玻璃种”、“冰种”、“芙蓉种”等多种叫法?为什么有的翡翠叫“糯冰种蛋青底”?实际上,这些都体现了翡翠的“质感”。我们对“种”的描述,实际上就包含着“质”的判断。
同样一种“种”,由于组成翡翠的硬玉(钠长石)矿物颗粒的“粗细”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质”。比如,同样都叫“冰种”,组成翡翠的硬玉矿物颗粒细腻程度不同,有的叫“玻璃冰”,而有的叫“糯米冰”,有的叫“豆冰”……,“玻璃冰”由于组成翡翠的硬玉矿物颗粒非常细腻,因此有玻璃的质感,而“糯米冰”和“豆冰”因硬玉矿物颗粒较粗,因此有糯米的质感和豆状质感,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质”的感觉。
因此,从专业角度上讲,翡翠的“质”实际上就是由组成翡翠的硬玉矿物颗粒的粗细、大小、均匀度等引起的综合感觉。一般来讲,同样一种翡翠“种”,越细密、均匀,感觉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