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阳是什么档次?
“阳”在行内指的是“色阳”,意思就是颜色饱满、浓艳的翡翠。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色阳”与“色度”是不同的概念。“色度”是衡量颜色均匀程度的一个指标,而“色阳”则更倾向于评价颜色的亮度、浓度和鲜艳程度。 简单来说就是,“色阳”是指颜色亮、浓且正,而“色度”则是颜色均匀程度的客观表述。
因为,对于天然形成的玉石而言,颜色都是不均匀的,因此“色度”很好理解。 但是,“阳”并不是形容颜色深、暗的意思,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会将色彩明亮的翡翠称为“阳”。实际上,在地质学中就有关于“阳采”的描述,指的是岩石或者矿石中矿物颜色向外透射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颜色很明显的宝石,如红蓝宝石、祖母绿等,这种颜色叫做“阳采”。 也就是说,“杨采”是一种特殊的状态,它的形成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颜色本身要饱和度高,二是在光学作用下,使得颜色能够自发光。这样看来,翡翠属于“阳采”的性质也是毋庸置疑的了。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大多数的翡翠都带有“阳采”的特性,但它并不能达到宝石级,因为在视觉上它仍然含有较多灰色色调,因此也常被称为“灰翠”“干青”等。 在市场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颜色特别亮的翡翠,如同荧光棒一样耀眼。这样的翡翠通常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吗? 其实也不尽然,除了颜色之外,影响翡翠价格的因素还有很多种。像是由颜色、水头、质地、瑕疵等因素共同影响的挂件或手镯,如果颜色达不到一定面积,一般价格就不会很高。但如果颜色足够好,即使体积不大也能达到很高的价位了。 不过,行内有句话叫作“色差一等,价差十倍”,颜色的差异对翡翠的价值影响甚大。同样是一块料子,如果能雕刻成两只手,那价格就能翻上好几倍。这是因为,手形的玉雕作品能更好地把颜色展示出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