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哪些龟雕知?
据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南湖有路玉关心,乌镇通波引凤林。日暮笙歌收拾去,万山重迭暮云深。”南浔镇上原有一座玉音桥,在镇西的塘工善后局东,是为纪念乾隆皇帝南巡而来命名。乌镇上的逢源双桥以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而闻名于世,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桥”。
在明清的小说,诸如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着有“小金山”等桥名,在近代作家,如鲁迅,叶绍钧,丰子凯的乡土文学中,可考到了“太和桥、太史桥、登瀛桥”一类典雅的桥名;在《申报》的一篇副刊中也介绍过“鸳鸯桥”等颇具情趣、诗情画意的拱桥,还有《水绘园记》记述的“十笏草堂”、“枕书楼”、“梅花墅”等等,都是桥名。
明清至近代的石拱桥,有如镇北门外的普济桥和同里的太平桥的建修时间相差29年。两者之间无论在设计和建造等方面,都很相类似。桥面的拱券,桥面两则的台阶,均由长条石砌成,桥身用石栏板和石望柱装饰。栏板上雕刻着各种图案花纹,望柱头雕有柱珠和蹲兽,造型各异,有麒麟、马、羊、猴……这些造型,有吉祥之意,也显示出了镇上人家的富裕度。
镇北门外的普济桥,是跨镇北市河的交通动脉,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为长方形单孔大拱石拱桥,桥长24.16米,宽5.94米,净跨12米,矢高10米。桥的南北各有踏跺26级。正桥南面的横额上镌刻着“里人张公士元偕侄守愚建”楷书桥名,横额下镌“普济”桥名。北面对应横额上亦镌“普济”二字,南面额下镌“同治戊辰仲春重修”;北面额下镌“丙辰孟夏(1696年)邑令范承勋建”;桥身有36只石狮子,形态不同,造型优美,雕刻精致。石狮的大小造型各异,有的母狮抱着幼狮,有的幼狮紧挨着母狮,十分有趣,犹如一幅幅“狮族生活图”。
另一座太平桥,座落于同福甸和同奇甸之间。为单孔横跨市河上,长23.4米,宽4.32米,拱跨9.6米,矢高7.4米,由长条河石和山膀石砌成。拱劵用边长53×53厘米的大石块砌成三环半的纵联分节并列式劵。两则各有一只石望柱。南向的石望柱上雕刻一只雄狮,北向的望柱上雕刻一只母狮。桥面两侧有石栏板12块,由长方形条石制成。南向的东侧栏板上镂刻“建于大清雍正丁未年(1727年)”等字,西侧栏板上镌刻“至乾隆丁酉年(1767年)重修”等字。
在长580米,宽仅3.5公尺的南市河上,建造着4棵桥名不同,形状相同(独孔拱式结构),造型优美、别致,惟妙惟肖,令人叫绝的石拱桥,人称“四姐妹桥”。它们一字儿排开,如四颗珍珠散落在南河上,成为青浦县城的著名古迹,人称“四桥望月”。“四桥望月”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董其昌(1555----1637年)给起的名称。这“四姐妹桥”是哪四座桥呢?它们的名称是拱极桥、普济桥、东庆桥、永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