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翡翠怎么做?
先上答案,古翡翠就是古和田玉,具体制作过程如下 众所周知,现在世界上已知宝石中,硬度最高的是钻石,其次是红蓝宝石和祖母绿。而和田玉的硬度为6.5-6.9,在玉石中是偏低的,很容易受外力雕刻成形状,这也很符合古人认为美玉易雕的特性(其实不是所有玉器都是加工成形的)。所以古代的和田玉可能比现在的更接近宝石,更容易做成各种装饰品。 但大家不要小看和田玉的韧性,虽然它的硬度不高,但是有很高的韧性,可以划拉玻璃,也可以轻易划动纸张(用力刮纸也能划动)。并且具有油脂光泽,看起来非常漂亮。再加上它的颜色丰富(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黑玉等等),品种多样(山料、籽料、山流水等),质地滋润,显得很有灵气,受到帝王将相的追捧也不足为奇了。
关于古翡翠是不是古和田玉这个问题,一直都是有争议的。我的观点是肯定的,理由如下:
1、现在世界上优质的翡翠产地只有缅甸一处,而中国是不产翡翠的,那么古人所谓的“翠”自然就是指的和田玉中的碧玉了。
2、我国古籍中关于翠的记载,往往指的都是碧玉。如《礼记·聘义》中有“挚其絜之盛饰,有翡而有翠”的句子。又比如《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宛右曰罽宾,……出宝玉、孔雀……”,裴骃注引三国时吴国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中说“罽宾国,王城东北有山,出五色玉,光润,可磨刻。山旁多树,叶似橘,实大如桃,色赤,味甘甜,名‘厄扎尔’,中国谓之‘蜜蜡’;……山侧有树,花叶似桂,实状若鹅卵,色赤黄,味甘,谓之‘布刺’,中国谓之地檀香。”这里说的“布刺”就是碧玉。
3、现代科学也证明,现在所谓的“翠”也就是碧玉属于和田玉的一个品种。李学勤先生在其著作《简帛文字考》中,对一枚战国时期的玉石璧字作释读,该玉器于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李先生的考证结论是该玉璧的正反面均雕刻有“伯”“仲”字样,其中“伯”字左侧“人”部有一横笔向上延伸与“子”部相连,“仲”字下部为“内”字形,并说此二字的篆书写法与此基本相似。李先生据此推测,这枚玉璧应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的文物,并进一步推断说,“伯仲”二字连缀起来作为兄弟排行用词,“伯”为老大,“仲”为老二,这样的称谓至少西周时就已存在了。而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伯乐”一词的解释之一就是“管马的神”,可见“伯乐”是个古代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