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别翡翠的种类?
这个问题,我三年前做过详细解答,今天翻出来再分享一次! 先上一张经典的“六步断代法”,引用自《中华古玩》杂志2014年第七期,作者为古玉鉴定家李学勤先生。 李先生认为,辨别古玉的年份(朝代)主要有以下六种方法: 一看造型 二看纹饰 三看表面处理 四看衔接部位 五看孔眼 六看材料 这六个方面的细节,在鉴定古玉器的时候都应该注意。 但这些方法对于鉴别现代仿制的古董玉器并不可靠。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实例。 我曾在知乎回答过如何鉴定新玉器的问题,引用了北京大学教授朱岩的一篇文章,里面有很多详细的判断依据和案例图片,非常干货,在此附上链接 文章中提到的新品玉器的典型特征如下:
1、有抛光剂痕迹 现在的玉器加工都经过抛光工序;但自然状态下,玉器是不会很亮的。如果有亮晶晶的感觉,就说明打了强力抛光蜡,或抛光粉较粗。
2、无包浆 玉器经长时间把玩后会形成自然的包浆,而新品是没有的。
3、边缘规整 现在的玉器雕刻都是机器雕刻,线条、弧度等都会比较规整。而古老的玉器大部分是手工雕琢,因此边缘是很不规整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高古玉器在长期把玩后也会变得圆润,比如春秋战国的玉璧。
4、无磨损 新玉器不会存在很明显的磨损现象;如果看到一些细微的磨痕,说明其经过了人工打磨。 高古玉器由于年代久远,又经历多次把玩,会存在较为明显的损耗。
5、无裂纹 现在的玉器在制作过程中会进行防裂处理,所以成品不会有天然形成的裂纹。但如果遇到了明显人为凿刻的痕迹,就要注意了。
6、品种单一 现在做假玉器多使用岫岩玉、独山玉等材料,因为价格低廉,容易得手。古玉器鉴别的重中之重就是辨明真假!如果看到了用新疆和田玉制作而成的玉器,那就成功了一大半。
鉴别翡翠的的种类的方法以及特征:
一、A货翡翠
A货翡翠就是指天然翡翠,没有经过任何的人工处理,保留了翡翠天然性的货品。它的绿色天然,具有明显的棉、冰裂纹、冰点之类的东西,而且颜色、透明度、绿色的分布都自然,“翠性”十分明显,是翡翠之中的上品。
二、B货翡翠
B货翡翠就是用酸或者别的化学物品浸泡处理过的天然翡翠。为了使原本不值钱的水闷子翡翠提高透明度(水份),使其好卖,就用强酸浸泡使翡翠脱脏,这种方法会使原本很脏的翡翠,除去里面的杂质,而剩下的硅酸盐胶质显得非常通透,而且可以大大改善本来很差的透明度。但这种翡翠虽然可以乱真而且非常通透漂亮,在翡翠界内叫做“黄杨玉”,因为这种翡翠在没上腊前非常象黄杨木一样,很“闷”。在泡酸的过程中,内部原有的杂质绿色也被洗掉,使原来有好绿色的翡翠绿色也荡然无存,只剩下原来的绿色包体轮廓而己,这种翡翠在受到酸的浸泡后,内部的结构变得非常松散,如果直接上柜卖,会因为太“闷”(透明度会很差)而没有人要,所以在市场卖的B货翡翠一般都要在泡酸脱脏后上腊处理的。
鉴别B货翡翠主要从几个方面:B货翡翠颜色不自然、漂、脏、灰,没有A货翡翠的“翠性”、种老、色正的特点,一般在首饰店买上等的首饰级翡翠,B货翡翠一般是不会摆出来卖的! B货翡翠一般在侧光观察下有蛛网状、乱线状的胶,用10--14倍的放大镜下观察可见到内部结构是松散的,棉是散的,颜色不纯、灰、脏,而且不会有A货翡翠的“翠性”。
三、C货翡翠
C货翡翠主要是指染色翡翠、漂绿翡翠,C货翡翠在市面上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因为翡翠的绿色与A货翡翠没有相似之处,一眼就可以看得到,它的绿色在表面看很艳但是没有“翠性”而且绿色部分很“闷”、在浸酸的过程中也荡然无存,甚至比原来还要“黄”,如果要使这种翡翠的绿色好看一点,有些商家在染色或者漂绿后要上腊,使它好卖,但C货的颜色非常不自然,颜色只在表面,而且颜色非常漂,在侧光观察下颜色在表面看是一层绿色的胶感觉,在10-14倍的放大镜下观察绿色与白色棉纹界限明显,绿色只染在表面。
以上就是关于怎么分别翡翠的种类的解答,相信大家对怎样分辨翡翠的种类都有了了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