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为什么浸油?
首先明确一点,天然翡翠是不需要“浸泡”的! 因为天然翡翠是在地质作用的过程形成的,其形成环境多处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所以天然翡翠是一种结构稳定,硬度较大的宝石。 即便是在地下暗河或者沼泽等较低温的环境里,由于渗透的压力,也会使得地下水进入岩石的缝隙或孔洞之中。
而人工养殖的翡翠,也就是B+C货的处理过程就需要浸泡了。 B+C货的处理过程一般是这样的——先把原料(多是开采出来颜色较为淡薄的翡翠原石)用酸洗的方法去杂质除污,然后进行填充(胶水+树脂),最后入池注胶。 所以题主所看到的“泡油”过程实际上就是B+C货的处理过程之一。 用酸洗法去腐蚀掉天然的色根和杂质是不可避免的,由于酸液有很强的腐蚀性,因此操作时需要非常小心,而且被酸洗过的翡翠表面会变得光滑很多,同时色泽也会更加均匀一些。 但是用酸洗的方法去除瑕疵的同时也会使得翡翠的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后续的填充注胶工序打下基础。
在注胶的过程中,如果胶量不足则无法将内部的裂纹等缺陷封闭住,而如果注入太多的液体,就会使得翡翠过于“水灵”而导致失去古朴的质感。 所以说,是否“浸泡”取决于翡翠的源头——即它是天然翡翠还是人工养殖的翡翠。
浸油的翡翠多为内部裂隙发育不好的原石所加工而成的。这种翡翠在打磨抛光的过程中,由于内部裂隙的原因,其表面往往会因为裂隙而出现白色(行话叫起水泥),这样会严重影响翡翠的美观度和价值。所以为了遮盖其裂隙和增加其通透度,以达到提高价值和美观度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处理方法。
一般情况下,需要浸油的翡翠品质都较差,其B货和C货的处理基本都采用这种较低级的处理方式。浸过油的翡翠表面一般呈蜡烛状,即通透度较差,光感发蜡。如遇水或哈气的话,其表面会出现雾状或发白的现象(因为裂隙内的油受热而外溢),有的浸油翡翠裂隙较多,其表面还会出现一圈一圈的油纹,同时其颜色往往较暗,且色散不均匀。
对于品质较低、天然性较差的翡翠,通常采用浸蜡处理。一般情况下,浸蜡的翡翠较为简单,可以采用火烧和水泡的方法辨别,相对而言也比较好辨别。而浸油的翡翠较难辨别,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将翡翠挂件或首饰放在电筒光下,然后采用湿布擦拭翡翠以模拟哈气的效果,观察翡翠表面是否发白起雾(裂隙内溢出油的现象)。
(2)将翡翠首饰或挂件浸于普通水中一段时间,然后观察水面是否会出现油状漂浮物(裂隙内的油外溢于水中)。
(3)将需要检测的翡翠首饰或挂件浸于水中,然后采用电筒光线垂直照射水中的翡翠,从侧面观察翡翠内部是否有闪动感(裂隙内有油的翡翠在水下会因为油水密度的差异而呈现闪动感,这一点是很容易区分的,前提是光线必须要垂直照射水下的翡翠而观察者从侧面观察)。
(4)将需要检测的翡翠首饰或挂件置于普通放大镜或珠宝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翡翠表面是否会出现一圈一圈的油纹(注油较多的翡翠较易出现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