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玻璃种翡翠吗?
现在的人,一说起“玻璃种”、“冰种”的翡翠,总是觉得这是近代才出现的名词,其实啊,这种想法是错的!很错的! 在清朝,就有“玻璃种”了,只不过这“玻璃种”不是现在的意思 《仙萼长春图》中,乾隆皇帝就戴着一个“玻璃种”的戒指——不过这里说的“玻璃种”可不是现在我们说的“玻璃种”哦~ 因为乾隆帝的这件“玻璃种”戒指,用的是素面琢法,也就是不加雕刻,保留原始玉料的形状,那这种种水极好而且表面光洁的翡翠原石,在清中期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其形就像“玻璃”一样光彩明亮,所以叫“玻璃种”。
当然啦,到了晚清民国时期,由于雕刻技术的进步,很多玉器都会雕刻精美的纹饰,这样原本透光的地方就被遮挡起来,使得原本的“玻璃种”变成了“冰种”,或者带有阳绿色的“糯种”。 另外,现在大家都喜欢把颜色淡一点的叫做“冰种”,而把颜色浓一点叫做“糯种”,但事实上,早在清代,人们就把颜色极淡的称为“嫩绿”,把颜色略深的叫“碧绿”,而最浓艳的颜色称之为“胭脂红”或“鸡血红”——所以啊,“冰种”和“糯种”的说法是不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