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冰种翡翠哪个场区?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我来回答一下 首先先摆明我的观点 我不认可“缅北”这种称谓,也不赞同它的划分方法,更不认同它是独立存在的这样一个概念。 关于缅甸的矿区分布,我这里有一张比较清晰的图(原图比较大,我裁剪了一下),来自书籍《宝石学》。这本书是我买的一个系列的其中一本,这个系列是肖盛安编著的,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关于产地部分的内容还是比较靠谱的。
图上很清楚的标明了各个矿区的位置,以及它们的特征和开采时间。 我们来仔细看看这张图: 以老厂和东洋为例,一般我们在讨论这两块区域的时候是以帕敢为界分为两个部分,但事实上在《宝石学》一书中它把这两个区域都归在了缅北矿区中。而且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们其实是连在一起的。再来看老厂,我们通常叫它老厂东北矿。但书中将它划在了老厂矿的范围内,而且标注了老厂东北矿其实是指的老厂西部。
我们再来看看东洋,一般我们都叫它东洋坑。但从图中可以看到它实际上应该叫做东凌坑。 再来看看密支那地区,我们通常称它为密支那地区。但在书中的图例中,它被分为了三个部分:蒙河矿、布卡矿和迪麻棉矿。 然后我们再看北部矿区,即缅北。一般来说我们谈论它的时候指的是孟拱—孟养区域。但从图中可以看到它也被划分成了多个区域。
所以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用“缅北”这个概念来称呼这些矿山实际上是存在问题的。因为这些矿区并不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矿床。它们相互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关系。 用“缅北”这个词来指代这些问题复杂的矿区是相当概括且不太严谨的了。 下面来说说关于划分的问题。
对于矿区来说,一般我们讨论它的区域时会有三个层面的概念: 分别是大地构架层、构造岩浆活动带和地块。 大地构架层很好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可以看成是由岩石圈、液态层和上覆大气圈构成的。这三个圈层相互影响又彼此分离。
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构造区域内,常常由一个主控断裂和一系列次级断裂组成。其中的主控断裂常将这个区域的大地构架分开,形成了不同板块的存在。而其中次级断裂常常切割了不同的板块。
所以我们说在大地上寻找矿床时,必须考虑大地构架对成矿的作用。 其次我们要谈的是构造岩浆活动带的概念。
这一层概念主要阐述的是地下深处的情况。一个强烈的构造运动往往会导致大量热液的涌出,这些热液携带丰富的成分最终落在某一区域内聚集起来形成矿床。 所以我们看到在地表较浅的矿产常与一定的构造形迹相伴生。而在地表以下较深的矿产则往往是由于板块运动带来的高温高压导致的。
第三个层面是我们常说的地块。它可以看做是受一定范围大地构架控制的地块。 经常我们会看到书上有这样的提法:某某地区有丰富的铅锌矿资源。这里的某地区其实就是指的某一个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