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种鱼回流?
中国,地大物博,有浩瀚的长江、黄河,有辽阔的太平洋和北部湾 因此中国也是世界上鱼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目前发现有4000多种,其中淡水鱼3000多种,海水鱼1000多种 我国也是最早开展鱼类基因组研究的国家之一 2006年7月,中科院水生所就公布了对长江鱼类的基因组研究进展。研究人员从一条长江原住民鲟鱼的基因组中克隆了20万个基因,并分析了这些基因的表达情况。
2018年5月,《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由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海科学与工程实验装置”研发的一项前沿研究成果: 中国科研人员首次构建出深海鱼类基因组框架图,并发现了一些与耐压特性有关的基因。
这一成果有望为中国深海资源的调查和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参与这项研究的南京大学杨桂文教授说,这项研究选取的样本是产自南海的海洋鱼类,它具有典型的深海鱼类的特征,身体呈流线型且颜色暗淡,主要食物包括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同时也以水中的悬浮颗粒为食。这个样本的基因组成能代表深海鱼类基因组的特征。
在实验中,研究小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直接比较了这个物种的三个不同染色体组,从而获得这个物种的36亿个核苷酸序列。 杨桂文教授说,尽管现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对比三个不同染色体组来获得一个物种的完整基因组仍然是一项巨大挑战。因为这个过程需要大量数据,且很容易出现错误。他们使用的基因组覆盖率为159,相当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7,却耗费了整整4年的时间才完成。 这项研究还揭示了基因组水平的遗传变异如何影响鱼类对环境条件的反应能力。
研究者发现,与浅海鱼类相比,深海鱼类多个基因发生了突变,从而减少了它们对于含氧量低和含有机污染物环境的敏感程度,增加了它们的耐缺氧能力和有害物质的代谢解毒能力。 研究负责人、南京大学许越博士说,当前国际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正是探索海洋生物对环境污染的耐受性和解毒机理,这项研究在深海鱼类相关领域属于开创性的工作,将为深海资源和环境的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