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银票是由哪里发行?
清朝的银行和纸币的出现,是中国传统经济制度和货币制度开始进入变革时期的产物。当时出现的银两和银元的并存,旧式银行和新式银行的并存,银票和银元券的并存,正是中国货币经济由传统体制向现代体制过渡的反映。
清代货币。银锭俗称"银锭子"、"坨坨银"、"板子银"等,因呈长条元宝形,又叫银元宝,是清朝主要流通货币。银料有足纹、中纹和小纹之分。足纹银纯净洁白,底色微青,成色最好;中纹银略带黄色或铅黑色斑点,成色较低;小纹银色灰黑或灰黄,成色最差,不合铸锭的标准。为便于成色鉴定,每锭银子下部都要铸刻成色。
与唐代初期出现的定型银锭---开元通宝一样,清朝定名为“户部银锭”铸造的银锭,也仅仅具有非常短暂的生命。民间银锭的铸造依然各行其是。清初铸行的银锭,其规制基本上沿用了明代,基本延续了明代银锭的形制,仅在文字及重量上有所变化。
清代银锭的造型以元宝为主,团元宝出现较少。按使用者可分为官锭和私锭。官锭分为宝锭和大锭,亦称“大元宝”,重一百两,形体宽大,长35-45厘米,厚5-8厘米,供官库间划解之用;锭面文字,标明银两成色、重银“壹百两”、“户部元宝”及制造年月、州县局名、掌印、库掌、匠人的衔名等。宝锭还有五十两大元宝。在五十两以下还有五两、八两、一两等小银锭,又称“小口袋银”。银锭作为清朝的流通货币,至纸币及银元发行后,始逐渐减少。
按清制,大钱专以补足纹银不足,库平足银每两以一千文大钱兑换,每文重一钱。小钱系通行钱,不入正用,每钱仅重一厘三毫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