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为何独特?
我们通常说,欧洲美术,起源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亚洲美术,起源于古印度、古西亚和古中国的文明。这是从文明起源的角度说的。 如果从艺术的形态来讲,东西方的区别就更有意思了——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期乃至中世纪,其艺术基本上是以模仿自然为主的“再现型”艺术(这俩字是我编的),到了文艺复兴和后古典主义时期才逐渐变成以表现艺术家主观情感为主的“非再现型”艺术。而同时期的亚洲,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全面进入了“非再现型”的艺术体系里了。
什么是“再现型”艺术呢?就是那种照着外面的真实世界画出来的,比如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日出·印象》,再比如古代西方人画的那些人体素描和人物画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像真度”非常高,你很难分清楚哪一块笔触是艺术家加上去的,哪一块笔触是对象本来就有而艺术家如实复制下来的。所以这种艺术最适合用于宣传教义或宣传政治理念,因为它最经得起“考据”。你看那幅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哪怕你是一个无神论者,也会情不自禁地对耶稣和他的使徒们的形象产生一种敬意和信仰。因为即使是达·芬奇这样一位个性自由的天才,他的写实基本功也是让人折服到颤栗程度的。
但“再现型”的艺术有一个先天的不足,那就是它的夸张性和变形能力很差,很难表现比较抽象的概念或者主观的情愫。 所以,在需要宣扬教义或者宣传政治理念的时候,它无疑是最好的。但在其他方面,它就远远不如后来兴起的“非再现型”艺术了。 什么是“非再现型”艺术呢?简单说就是没有对象可以复制,只有艺术家本人,和艺术家本人对世界的感受和认知。这种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不像真”之中寻求“像”的表现——它要表达的不是逼真,而是某种意境,或者是某种情绪的感觉。
最能代表中国艺术的,莫过于水墨山水画,以及文人画。当然还有京剧、中医等。这些艺术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是照着真实的世界描绘出来的,而是艺术家本人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对人生的体验塑造出来的新世界。就像王国维说过,诗词创作要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也就是作者与对象融合在一起,化成了一个新的存在。艺术作品也是这样,创作者与欣赏者彼此沉浸在一个新的情感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