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分为哪几种瓷器?
中国瓷器的分类,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划分方法是按使用功能和制作原料对瓷器进行分类。 按功能分,有生活用器、陈设用器和文房用器3类; 按原料分,有釉下彩、釉上彩和色釉瓷3种。 以明代万历景德镇官窑瓷器为例。在用途上,可以分为宴器(如青花盘)、茶器(如青花海螺碗)和烧器(如五彩高足杯)等; 在工艺上,可以划分为素瓷和彩瓷两类,其中彩瓷又可分为釉上下彩与无釉上彩两种; 根据使用的原料不同,又可以划分为影青瓷(含白瓷)、红瓷和黄瓷三类。
一、影青瓷 此类瓷器色泽典雅,质地细腻,以青白二色为主。最早见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元代继续发展,明、清两代品种繁多且极具特色。根据纹饰的不同,可分为印花、刻花、镂空、捏塑4种;
二、红瓷 此类瓷器釉中均匀分布着红色结晶体,有天然玛瑙红和人工烧制红2种。自然发色的红瓷始见于北宋,为宫廷御用器皿。至明清时期,广东潮州等地也有生产。 三、黄瓷 因釉中呈黄色颗粒状晶体,故而得名。又有蜜蜡黄、蛋黄、鹅黄色等区别。黄色釉始自宋金时期,明、清时期最负盛名。因黄色属土,故宫中多用作装饰地砖或墙砖。
四、青花瓷 又称“青花釉里红”瓷,是白底蓝花的彩瓷。它既保留了素雅干净的白色底胎,又增添了绚丽多彩的蓝色花纹,色彩丰富而自然和谐,独具韵味。青花瓷始烧于元,成熟于明,鼎盛于清。
五、釉上彩 是在已烧成的制品表面绘制各种彩色图案,然后再入炉烘烤而成的一种瓷器。因其可以在釉面上进行彩绘,故也称“彩漆瓷”“釉上画花”等。由于釉上彩的使用使瓷器的装饰艺术有了新的天地,很多以前只能描绘在纸面上的工笔画,现在都可以印制到器皿上面。这一工艺的出现,对绘画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六、釉下彩 是在陶瓷坯体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再经高温一次烧成,由于颜色隐藏在釉的下面,所以称为“釉下彩”。因为其烧成的温度比釉上彩更高,所以颜色更稳定,不易脱落。我国最早的釉下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到了明代崇祯年间,江西景德镇开始烧制青花玲珑瓷,并在清康熙年间达到鼎盛。这种瓷器通体密布小孔,可以看到里面的彩色纹理,很像竹子镂刻后的样子.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