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国之前用什么钱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流通的货币是民国时期发行的法币和金圆券,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西南西北发行的一堆货币。 这些货币的发行体系都是在金本位制度下建立的。就是本币发行按照黄金储备发多少,发完为止。
因为国民党政府战败,大陆失守。国军把大量的黄金储备运到台湾。这就形成了今天的台币发行体系。而当时流失在海外的文物中,很多都有“中华民国”字样。这也就成了台湾当局否认“一个中国”的最有力证据之一。你认自己是民国的政府,别人当然可以把你踢出“国际社会”。
随着国民党的溃败,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由于当时国际舆论对新中国成立并不认可。为了树立国家形象,新政府大量印制纸币。这也是后来人民币升值最大的原因之一。因为印多了嘛!
同时,新中国刚成立时百废待兴,经济疲弱。而金本位又是不可能再回去了。于是就有了另外一个想法,就是用纸币的价值来替代黄金的价值。也就是说我这张纸跟你那锭金子一样值钱。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含金量无限接近于100%”的来历(其实根本不可能真这么高,否则早贬值了)。
但这么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旧中国的通货膨胀一直持续到70年代。 而台湾方面,由于有美援,加之战败损失了大量的黄金储备,又没有继续印刷法币,所以台湾的通货膨胀并没有那么严重。
一直到蒋经国主政时期,推行“外汇管制”加“通货膨胀”的政策,才将台湾的通货膨胀率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