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展示了中国的什么军衔?
中国书法史,也是士兵们的血泪奋斗史,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每一字每一画都浸透着鲜血与希望;汉简、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赵佶的《千字文》无一不展示着历史中腥风血雨,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今日的璀璨夺目。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从秦朝开始就有文字狱,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汉朝建立“独尊儒术”的政策,但文字狱并未因此消弭,反而愈演愈烈。汉武帝为了求仙,命方士在海上造了一座蓬莱岛,并在这里筑起了神仙宫和玉堂,又让人在上面刻下颂扬道教的文字,其结果是“海上之工无一人还;海道绝远,不可得至”(《史记·封禅书》)。
魏晋时,“士族文化”盛行,书法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但这个时代也弥漫着浓郁的“文人悲剧”气息——文人地位虽高,但时刻面临“文字狱”的恐怖。东晋大臣王右军(王羲之)就因为给自己写的信里的一个“丑”字被皇帝认为是骂皇上,竟为此挨了四十杖、还被削去了一级官职!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个书法家,据说他的字学的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但是比起二王来还是差很多。大概因为皇帝本身权倾四海,所以也没人敢指出来。于是乎,李世民这个书法家也就成了“欺世盗名”的反面典型。唐代还有一位著名诗人王维,他本来也不以书法闻名,可是因为一首诗写出了“妙品”,被人拿去献给唐玄宗,结果诗没得到奖赏,反因为这字“欺世获利”,被贬为庶民。
宋元时期,文字狱虽然仍有发生,但是显然没有汉唐那么严重。到了明清,文字狱却越演越烈。明太祖朱元璋就不许臣子们用本朝年号写春联,说这是“亵渎朕躬”。清朝更夸张,乾隆帝即位后不久就下了旨意,禁止书刻明人诗文集。
其实,中国的书法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战胜“纸笔”限制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抵御外侮的历史。从甲骨文开始,我们的先人就在努力解决“书同文”的问题,而在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之后,中华文明便得以顺利传承;东汉末年,战乱纷争,东汉朝廷却花巨资收集字画,编撰《艺文类聚》,不仅保存了中华文明的火种,而且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五代十国战祸连连,但人们仍然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我国文字,自唐宋鲁国书体,流传至今,犹未失真。”(徐铉《中国书略》引语)宋代时,无论是契丹侵扰还是被金人掳掠,书法艺术都不受太大影响,到了元代又有了巨大发展;而到了明代,尽管皇室的确有点“流氓”气质,但中国文化并没有因此中断;清初的帖学四大家更是把中国书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些看似风花雪月的中国传统艺术的背后,其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写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