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80年代房间有多少种?
1、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上海,当时租界林立,各租界的市政建设各有不同,而且当时的媒体十分活跃,经常发表文章对各个租界进行比较,所以这时的房子有什么模样,大概有个样子了。 上图_ 上海滩三大巨头:张园、愚园路、泰兴路 这三张照片都来自民国二十三年的《上海市街道全图》,图中分别标注了“张园”“愚园路”和“泰兴路”,可以点击看大图。 “张园”原称“张氏庄园”,位于静安区安福路,由当时上海滩首富张园创建。 张园于1925年至1927年间建造,是一座典型的欧美式花园别墅,有草坪、水池、花坛及各种欧洲式的建筑,极为雅致,是当时上海有名的公共活动场所,不少电影拍摄都喜欢在这里取景。
“愚园路”也是上海老式花园洋房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这里最早修建的是四栋法式砖混结构住宅,每栋三至四层,有独立的花园,据说当时请的法籍建筑师是按照巴黎风格设计的。
2、 那么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普通市民的住房状况如何?我们来看两篇当时的报道。 第一篇标题为《市南之房屋》的报道中称:“本市南区(即现在的徐汇区、长宁区一带)房屋之破旧者,殆甚于北部。自租界外移后,民宅尤多不坚之美妙建筑物……间有高墙深院,门屋颇壮,而室内亦不坏者,多为昔日大客户所有,然已非旧时格局,而加以改装矣。 ” 这段报道提到了“高墙深院”“间有……而室内亦不坏者”“多为昔日大客户所有”,同时还配发了两张照片,分别是位于光复路的大客户朱葆山故居和位于静安寺附近的民居。 那么,所谓的“旧时格局”是什么样子的呢?这篇报道接着说:“旧时房屋大多高大宽敞,厅房皆临大道而筑……上房(主人居住的地方)必在前方,两旁为厢房;客堂宽大,后面设一或两个小房间,为佣人住室;灶屋独立而成,有后门通街……”
第二篇报道来自上海《新闻报》1933年8月10日第16版,题目为《沪北之房屋》。这篇报道说:“闸北区(即现在的静安区)民房无甚高楼,多为二三层者……间或有独门大院,周围有高墙,墙内有多层楼房者,均系新造未久,粉刷整洁,檐下也无落尘……但墙壁皆有裂缝而渗漏,雨天更觉难堪。”
3、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的住宅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因为计划经济,城市建设都是按小区来建设的。比如,著名的华山路幼儿园旁边的中欧宿舍就是这时建的,后来成为全市第一个实行单元房的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