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觉翁是谁?
“觉翁”不是人名,而是对郑孝胥的谦称,意思是我这个做祖父的觉悟太高! 清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1906年2月)的一天,在东北奉天(今沈阳)有一座老宅里,一个中年男人正在奋笔疾书。旁边一个小男孩全神贯注地看着他。 “觉翁!你给我写的这个‘寿’字写得真好……” 中年人对小男孩说:“这个字是给你的。” 小男孩连忙说道:“多谢爷爷!” 随后,中年人又写了一幅字让小男孩拿给一个人看。
这个人看到后,不禁拍案叫绝:“这幅字写得太好了!我要把它挂到家里最显眼的位置。” 他就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与张大千齐名的郑孝胥。而他笔下的那个小男孩,正是他的孙子——后来成为著名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的郑振铎。 这看似寻常的一个画面,恰恰体现了中国文人雅事的一种——“教童戏”。
所谓教童戏,就是在教孩子玩的过程中,顺便进行书法绘画等艺术启蒙。 《庄子·庖丁解牛》中有言:“始悟夫刀斫斧剁、椎凿而得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动手动脑,才能学到真本事。 我们在欣赏郑振铎的作品时,会发现他的书画作品大多有“觉翁指授”或“觉翁题”款。
这是因为他在学习书画的同时,也学到了祖辈的“教童戏”。 从这幅《寿》来看,郑孝胥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还是一位国学大师。他能文能诗,还擅长篆刻。他一生留下的印印谱就有数十部之多。其篆书风格对于后人影响极大。
除了留下丰富的遗产外,他还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后代。如大名鼎鼎的画家郑午昌、作家郑振铎、藏书家郑绍遵等都是他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