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骞书法家?

姚钰靖姚钰靖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老师,80年代中书协理事、辽宁省书协副主席(正厅),90年代中书协会员,省书协名誉主席(退二线) 先给大家贴几幅作品,再讲我的见闻。他最出名的是大字,长卷,比如这幅: 这是他为沈阳故宫写的万字长卷,2米宽5米多长的卷纸,用大笔蘸水墨书写,笔落惊风,气魄宏大,当年在东北很有名气。(注:这张照片是百度照片,不是我拍的,原照在此,有细节图) 再一幅他的行书: 这幅是他写的一个字“龙”的放大,这个“龙”写得雄强有力,结体大胆,尤其是最后一笔,竖弯勾,夸张地突出了一个“龙”字的精神气。这应该体现出他为人高亢的一面吧。 再给大家看一幅他小字的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 他写这个小字是非常认真的,字字有法度,一丝不苟。这是他抄录的《金刚经》,共五千余字。

言归正传,我是他学生,我见到过他写字,非常认真,每一笔画都仔细掂量,力透纸背,但速度很慢,一笔写完后往往需要休息一会儿。当然他写大字可能不需要这么细致。 说到他写字,不得不提和他的书法有关的两个人:一个叫张仲仁,是他徒弟,辽宁书协秘书长;另一个叫刘弘,是著名诗人,书法家。这两个都是我在沈阳期间认识并经常一起吃饭的,关系很好。时常和他们在某单位院子里的草地上摆一张桌子,一边喝酒一边谈论中国书法。那会是90年代初,我和老何都不缺钱,常常买些好酒,刘弘喜欢西方艺术品,我们几次一起去西欧和美国看画。

有一次谈得兴起,老何当场写了一副对联:“天地间,自然文章;春秋里,无限豪情。”并送给我了此联,我一直保存着,虽然现在家中装修,这副对联无处可挂…… 扯远了扯远了,再说回他和这两个人的故事。

张仲仁当年很年轻,才三十多岁,刘弘比他大一些。三人常常饮酒聊天,谈书法。有一年春节,张仲仁来家拜年,我父亲留他在我家吃饺子,吃饭的时候老爷子提了一个要求——让他俩各写一个福字,要不一样的。张仲仁欣然应允,坐在那儿喝了几口酒之后提笔写道: “福”“福”……两个一样的“福”字。

老何看了之后笑呵呵地说:“不行啊,我得让你写个不一样的!”然后提起笔来,在第一个“福”上添了一笔,变成了 “福”“福气多多”。 我至今记得当年的场景,三个文化人,喝着酒,聊着天,时而沉默,时而大笑,那是一个美好的下午。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