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书法家是谁?
“二王”,这个称谓是唐朝以后的事了;严格地说,这个称谓仅指王羲之父子俩,而不是指他们的书风。 被后人称为“二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不仅与唐朝皇室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因为唐朝皇帝自称是王羲之后代),而且二人的书风也很相似,所以唐代以来,人们将二人合称“二王”或“二王子”。 不过,在唐朝之前和唐朝时期,人们一般不这么称呼他们。东晋时代,人们通常将王羲之称谓他的书法时,说成是他个人的简称。如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儿子临川王义庆,其《世说新语·任诞》篇载王孝伯评价谢安语:“太傅所谓‘一时俊彦’!”又据唐代张怀瓘《书断》卷四,汉桓帝时,朝廷曾得到一只汉代篆书的石鼓,宣帝时史游撰写了字体相似的《急就章》,而王羲之的书法正是受到这二人影响而产生的:
唐太宗时,翰林学士褚遂良上书,指出李斯所写的《泰山刻石》为小篆,又有战国时的籀文,又有汉隶魏碑;秦代李阳冰所撰《字通》中所说的古文字有六体: 大篆、小篆、古文、奇字、篆文、隶书,这些字形各异的文字,给后来的文学和艺术都带来了巨大影响,其中就包括中国书法。
唐孙过庭《书谱》云: “惟新隶得古篆之意,奇字同篆文之号,不能详其流变”,又说:大篆遗形,小篆趋简,草书之始,隶书之繁,皆非一人之手,年代相隔悬远,所以历代文字学家都不能详尽地说明它们之间的继承演变关系。古人常说的“二王”,实际上是指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段,包括王羲之、王献之在内的杰出书法家群体,而不是单单指他们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