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如何成为大书法家?

冉泰军冉泰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的提法不太准确,可能更确切点应该是,“米芾是如何在书法上达到‘妙’境的”吧。 这个“妙”字是米芾自己提出的。 《海岳名言》里有云:“余写真书,尽如今人草书;作行草,尽如古人真书。盖我法自出于古,不仿诸人。惟杨凝式笔势惊飞,始得曲尽古今之妙。” “尽如古人真书”也就是指他的楷书,“尽如今人草书”是指他的行书和草书,这“古今之妙”是他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所以他不断在做一件事,就是如何在创作时将行、楷、草三者之间做到自然融贯,自如转换(这在后来被称为“章草”)——这是他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

关于“章草”的概念,这里多说几句。现在一般认为章草起源于汉灵帝时朝廷任命的张芝,当时因受尚书令(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书记)张奂推崇而天下闻名,其草书代表作品有《汉书》稿本等。但是他的草书在当时并不是像我们今天所认为的章草而是属于草书的范畴里的,而且是有一定的字形结构的,比如下面这本他写给皇帝的奏章: (《汉书·张奂传》) 我们今天所说的章草一般指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书法家皇甫谧创作的草书,这种草书的线条比较瘦劲,结体比较疏朗,风格介于汉简与行书之间。

因为皇甫谧的字一般称为“墨迹”或者“行草”,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以及唐代的书家写的草书上溯皇甫谧的面貌都是这样的,所以这样的章草就作为“自古之法”被延续下来。而相反,像张芝那样用笔夸张而且结构紧密的草书反而逐渐衰退了。 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米芾是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因为他继承了北宋时期尚意的书风,又有蔡襄、苏轼、黄庭坚这样前承唐太宗李世民、颜真卿、柳公权又善于学习古人且造诣很深的大家指引,再加上他有极高的艺术天赋,所以能够在“古今之妙”的道路上走得飞快。

此外还需提及的是南宋著名书法家赵佶,即徽宗皇帝,他也是以草书见长的,而且颇有创意地把章草用入画石沟纹中,此即为“瘦金体”。而这个字体也是赵佶首创的,跟米芾的字体有异曲同工之处。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宋朝时期文人对书体的选择并没有像唐武周时代那样苛刻,但也不是随便写的,比如苏轼就反对杨凝式的狂草,认为不如唐贤草书,这是因为宋朝文人所追求的“法度”已经深入骨髓,不管写什么样风格的草书都要符合一定的书写规矩。宋人的草书,不管是行草还是章草,都写得相当规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