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郑簋怎么读?
“彝”字有误,应该是“簋(guǐ)”。关于此字的拼音和读音,《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明确记载——“簋(guǐ ),中国古饭器。形如盆,圆底,圈足或平底;有盖,盖顶常作尖拱形。也有方形的,叫做‘方簋’。春秋战国时已有金属铸造的簋。汉代以后也多用铜、锡制成。明代始用瓷制作。” “簋”字的正确读音为guǐ,第一声。
关于这个字的字形演变过程如下 我查到最早出现“簋”字的出处是西周金文中,字形如下 可以确定,“簋”字的读音一直为gui,第三声。 “簋”字在古文字学中属于“簋文”,即指从“簋”字演化而来的字体,这些字体一般用于篆书、隶书、楷书书写。如图 上述字形演变过程中,有个特殊情况——战国文字中的“簋”字左边多一短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器皿”的“皿”字旁在古代属于杂笔,就是不规范的字符,而右边的“威”字,属于规范部首,因此当“器皿”的“皿”字旁遇到右边有“亻”“女”“子”等偏旁的文字时,需要添加短横进行区分,如图 因为“簠”字右边也是“威”字,所以“簠”字左边也应有一短横。
不过后来人们为了方便统一,就把所有带有“皿”字旁的汉字都统一成现在的形状,去掉了一竖一横,变为“匚”型结构。这样就在字形上造成了混乱。因此有人说现在把“簋”音读为gui,是为了与“篚”字进行区分。 顺便提一下,由“簋”字衍生出来的另一个字“馈(kuì)”,现也常做食物名称使用,其本义是指“食器”。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