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书法家兴才吗?

公歆钰公歆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父亲就是,他是江苏溧阳人,现在大概五十多岁了,以前在解放军某部军艺学习,好像是学油画的,当时他画的人体素描简直跟列宾一个级别,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其实就是因为政治原因)改学书法,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他临过颜、柳、欧、赵,最得意的莫过于行书,曾有人以“文征明”三个字来评价他的字迹,说这三个字写得跟扇面一样,可见他对行书的造诣。 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王羲之《兰亭序》。

因为《兰亭序》里蕴涵着中国文化里最完美的伦理观念和审美情趣——父子情深,祖孙和睦,兄友弟恭,男女有礼,既突出了中国古代社会大家庭的人伦之美,又写出了游春宴饮,天朗气清的意境之美! 所以他每每写到《兰亭序》总是兴致勃勃,手不释卷。

2013年夏,父亲来北京看我并小住一段时间,每天练字读书,闲时陪我逛超市,买水果,生活平静而充实。有天晚上我们散步回住处,路过一家书店,我进去逛逛,发现父亲站在书架前,背靠着墙,目光凝重地盯着一摞书,脸上却露出笑容,好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一样。 我走到他跟前,笑着问他在看什么,他说在看“法帖”,我问是什么法帖这么吸引他,他说是《二王法书汇集》,里面收有王献之的所有书法作品,特别是其中收录的《中秋帖》,父亲最喜欢,经常赞叹晋人笔墨之灵动。 从书店出来后,我们继续散步,途中经过一个胡同口的书报亭,我看到里面有卖旧报纸的,走了过去,发现有2010年《中国青年报》,便拣了过来,返回后拿给父亲看,他边看边笑,跟我说:“你看这上面把我写的字与王羲之一比高下……”说着指了指报纸上署名兴才先生的文字说明——“书法创作讲究‘笔法’、‘章法’,但更为注重‘墨法’。王逸少‘润枯相次’、‘浓淡相生’;王献之‘笔迹疏密’、‘点画多少’,都是讲求墨法、疏密关系的典范……” 看着父亲的字被刊登在报上,我心里乐滋滋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