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有叫秋帆的吗?
我写过一幅字,上面盖着一方小小的印章,印文是“张秋帆印”。 我在创作时,偶尔遇到比较难的笔画或者结构,会在纸上先打一个草稿,然后根据草图来书写。这样能保证最后的作品气韵生动、大小均衡。这幅作品就是按照这个方法创作的。 不过我在练习基本笔画和部首时,是没有打草图的。因为打草图会给人一种懈怠感,似乎只要把字写得大一些就可以代替临摹了。这是很可怕的自满想法。所以基本上我的练习字帖,都是原大或者是略小一点的。
比如我最近临习的《曹全碑》,原来大小就是33.5cm×19.5cm的,我就尽量保持这个原大;而像颜真卿、柳公权的一些楷书作品,由于字体较为细密,我就放大一点,每字大概40cm×25cm左右。
当然,放大临摹也是有技巧的。我一般是将单字放大,一行行依次临写,最后成篇。并且每一遍的书写都要调整字形,力求到最后达到最完美的状态。 这个过程是非常耗费时间的,而且容易使人沮丧。因为人的记忆其实是很有选择性,你第一次写错而没及时改正的字,第二次再写很有可能还是错。就像很多人学骑自行车,总是学不会,不是技术不到位,而是无法克服心里恐惧。你越是急于求成,就越容易失误。 所以我每次写之前都告诉自己,慢慢来,不着急,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它。这样虽然耗时长,但效果却是最佳的。很多次我临完一本帖后重新校正时,发现原来有些字我自己已经写出了感觉,只是起初印象太过深刻,笔一触及纸就下意识地写了出来。而有些自己觉得很成功的字,其实还差之甚远。
我每次练字都会选取不同的内容。有的是因为自己想练某一字的某一笔法,有的是为了练一首诗,有的是为了抄书……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觉得对自己有帮助的,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