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家谁写过清静经?
张旭和怀素都写过,但是流传于世的都是他们的书法墨迹。 张旭的《道德经》草书卷,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但是他们两个写的版本和《清静经》的文字都有出入。 关于《清静经》的作者,历史上争议比较大。 一般认为李聃即是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而《清静经》是道家修炼的典籍之一。 唐代韩愈在《昌黎集·送孟东野序》中云:“老子《道德经》上下篇外,别称《清静经》。”可见唐时已认定《清静经》为老子所作。
宋朱熹著《太极图说解》:“《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此经盖载老君说法授经之语,所谓‘常清静’者,即‘致虚极,守静笃’之意。”也认定《清静经》为老子所作。 元吴诚《丹铅总录·经名考》:“《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三卷,系老子传下,为修真要诀。”又云:“《常清静经》一名《清静经》。”仍然认为是老子所撰。 明焦竑《焦氏笔乘·五车轩记》:“《庄子·天下》篇,曰《道德》、《大宗师》、《胠箧》、《马蹄》、《知北游》,谓之‘内篇’;《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谓之外篇’。然则诸子之文或有在内篇,或在杂篇。惟老子一篇,特立中间……”同时他又在《焦氏御批吕祖全书》后作跋,其中提到“至若《道德经》上、下篇及此《常清静经》,虽言玄理,皆是修行要道。”
以上引文均说明宋代以来,学术界都认为《清静经》为老子所作。 但是也有个别学者持不同意见。清末刘师培在《中国哲学史教材·老子学案》中云“或问《清静经》孰作者?曰:此亦老君之作,而传写者误焉。其文似出于晋人,意亦不类老子。文中数用‘我’字,一作‘吾’,‘吾’字皆作上声,则知非老子之言矣。……按:《清静经》以‘我’字错成‘吾’字者为多,如‘吾受灵气’,句首之‘吾’俱作‘我’。又文中‘我’字凡三见,均为去声,与老子五千言中‘我’字皆作上声者迥异。且文气不类老子,文意亦不合,盖后人伪托之作。”
近代有人经过对《老学哲探》进行考证之后指出,“《新编五代十国志》第三十一节《王审知列传》,有光孝禅院一段文字。光孝禅院即唐昭宗时所建光孝寺,位于洛阳。又有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敕建龙兴寺碑,有‘维天上有曜,名日金星'之句。按《太平广记》第二十二卷引《开元传记》,有一条关于唐玄宗与金星的关系记载。《开元传奇》原文云:‘时有一星,光芒耀眼,昼则明朗,夜乃辉灿,自空而下,直入禁庭。天子惊异,召其术士杨筠松先生视之。’此事又见于《旧唐书·天文志》、《册府元龟》卷六十三。
上述两条资料中的‘星星’,当指同一星体而言。这明显是记录着古人对金星凌日的观察情况。因为凌日现象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自然现象,每三十年左右出现一次,两次持续时间约五天。 又据南宋王应麟《玉海·天文》引南朝宋裴渊《广州塔记》有云:‘广州刺史卢度世,大兴佛寺。’则广州在隋唐之时已有寺庙。
以上资料表明,至少在唐朝末年,人们已经将金乌、嫦娥奔月、织女牛郎等神话传说与佛教联系起来。而《清静经》开头几句就讲‘混沌未分,乾坤始奠,阴阳未判,五行未定位。……此乃阴阳转移,天地反覆之候,故曰‘昏蒙'。’‘此间阴阳,不明不晦,如是几千百年。’把佛家所说的宇宙形成过程与中国传统的乾坤八卦,阴阳五行混为一谈。这种观点显然不符合老子思想。因此我们判断《清静经》不是出自老子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