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货币值多少人民币?

弓家豪弓家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先摆结论:清白银货币发行量(官方+民间)超过明代15倍,铜钱价值大约相当于明朝中期水平;

考虑到清代中后期经济总量是明代的7-8倍左右(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清中前期的财政收入大约是明代2倍以上,因此可以认为清代政府财力是明代的3-4倍左右。

以下详细说一说 首先说白银,明代实行的是银钱并行制,一般来说1两白银大约能够兑换0.7-0.8两纯铜(即所谓“银本位”制度,这时银的含金量较高),而清代则是银钱并用银本位制度,也就是说在晚清时期一盎司白银大约可以兑换七颗铜钱。

有同学这里就要问了,那么有没有换算公式呢?比如一两银子=x元人民币之类的?答案就是:没有!因为古代的铸币材料(主要是铜和铅)质量相当差,含锌量高导致铜的密度不高(相对现代铜锭而言),而且冶炼技术落后导致杂质含量很高,所以不同时期的同一种类货币其成色差异很大,不能拿今天的标准去衡量。

虽然历史上存在过银本位制度,但那个时候也没有严格规定银两的换算单位——就像今天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样,是用桶计还是公斤计,完全取决于交易双方的意思。所以明代及清前期的史料中经常出现“十两白银换一千文铜钱”(或是"五两白银换二千文铜钱")这样的记载,而到了晚清则一般是“十两白银换八千文铜钱”或“十五两白银换一万文铜钱”——这其实就是不同历史时期“一盎司白银兑换多少枚铜钱”的不同说法而已。

当然有人会问了,那是不是我拿一叠铜钱到银匠那里让他给我换成白银?对不起,那时还没有机器生产,所以银匠们不是银行职员,他们根本不可能按官定的兑换率给你换,你要想换那就得按他们的意愿出价——换句话说他们的出价就是你付出的最大价钱,你能否拿到白银取决于你的出价是否高于他们的进价(买料+加工费),一般情况下你是不会吃亏的,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钱去买你的东西,除非你急需用银(如出国)。

下面说一说铜钱,明末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曾颁布过“崇祯铜钱制”,规定以铜四磅炼成铜币一枚,重一钱(一钱等于10分),因形如龟,又称“龟钱”,后来又增加制钱数量,但是质量较差。清初仍沿用此制,乾隆以后由于财政吃紧,政府往往以次充好,导致清铜钱质量明显低于明代。

有人要问了,我有一堆明朝的铜钱,能不能换个银币或金条?不好意思,明清时期除国家征收的盐铁税之外,私人的铜铁矿石和冶炼业是被禁止的,也就是说明清朝代的百姓是没有权利自己铸造铜钱的,所以你手中的明朝铜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元代至明初的残余,二是来自外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前一种是古钱,后一种可能是南洋币或墨西哥币,无论哪种都毫无升值潜力可言,只能留着当个文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