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家石碑是如何拓的?
这个我有亲身体验,小时候老家宅子旁边有一块明代石碑(现在应该还在吧),上面刻着明世宗御制宝训,因为是帝王语录所以字体端庄秀丽,非常漂亮。因为年代久远,部分文字已经模糊,就想把这块碑拓下来留个念想。不过当时技术条件有限,拿个玻璃板和黑布去蒙太不靠谱了,就想着用什么电烙铁啥的弄点金属痕迹来代替墨汁,结果搞了一堆残渣。最后还是用墨汁灌了石膏模子,再把纸蒙在石膏模子上压出来的,效果虽然有点粗糙,但是能看个大概,算是留下来了。 后来学了书法,看到古人用简牍、帛纸写字,再想到小时候那块碑,于是就产生了疑惑,这些书家书写的时候旁边有没有一个拿扇子的人一边扇一边指导?还是说写完一卷就立刻拓出来?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要知道王羲之兰亭序抄写完毕“更谢安石等数人,便登临眺览”,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也是“焚稿后,告退”,显然是没有拿工具给他们现场拓写的。于是我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们是不是预先准备好一块空白碑,然后挥毫泼墨完就立刻雕刻成碑? 因为石碑是用石头做的,不像纸那样可以轻易撕烂,要想把已干燥成的石碑复写一遍根本不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直接刻出来,这样才能形成完美的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