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书法家余质哪里人?
我父亲和余先生的祖父是同榜进士,后来成为至交好友。听母亲说他们年轻的时候在江南读书,经常一起临帖、切磋书法。父亲年轻时候的字比较像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风格,清瘦挺拔;而余先生则是学“二 王”(王羲之和王献之)一路,字体飘逸俊秀。
1953年,我家搬到福州后,父母亲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在福建日报上发表文章和书法作品,有一次看到他们在报纸刊登的书法作品,惊异于他的字怎么写得这么漂亮!就问他用什么方法把字写的那么整齐、秀丽。他笑了笑回答说: “你爸老了,现在写得好少了,我现在每天写一篇呢!” 当时他刚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人民出版社福建分社工作,被派到连江县从事土改复查工作。
那时他经常骑着一辆自行车到处下乡,每到一个乡都先找当地最有文化的人家拜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下基层 ”。在连江县城他住在一家旅馆里,晚上没事做就用字典和旧报刊开始练钢笔字,从唐楷开始,每天写一篇。
1956年到10月,他作为福建省代表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周年庆典并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这次庆典结束后,他奉命回到厦门大学中文系执教,讲授古典文学和古代汉语。 我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和他接触最多的时期,因为他那时已经退休,我经常到他家玩,有时也去他在西湖公园边的书房。
他的书房不大,但藏书非常多且装帧精美,有很多线装本和民国版的书。他很喜欢和我探讨问题,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推崇。记得有次谈到了儒家经典《论语》,他说: “学习要循序渐进,由博返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完他微微一笑。我一时没有听懂,他解释道:“《论语·阳货篇》有言‘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孔子对学生子路说:‘仲由啊,我教给你的这些知识,你都懂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