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怎么传入中国的?

衡婉若衡婉若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关于翡翠的传入过程,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说法是这样的: 公元四世纪,缅甸孟拱王朝,翡翠进入印度;公元十七世纪,缅甸孟彝王朝,开始开采翡翠; 公元前五至三世纪,缅甸掸族土邦,将翡翠输往我国西南部;唐代以后,我国的西南边境地区开始开采制作翡翠;明代,云南玉石矿大量开采,所产玉石经边关输入中原各地;清代,北京西山的翠岩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等处都采掘到翡翠;现在则只有缅甸北部的穆秀河和德木依河一带还有少量的宝石级的翡翠原石开采。

当然,以上只是对“由外传入”这一来源途径的大致描述,实际上还应该包括人类早期发现天然翡翠并加以利用的过程。考古研究表明,我国使用翡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发现的翡色或者翠色玉石,部分可能就是现在的翡翠,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形成成熟的采矿和冶炼工艺,所以不能控制原料的开采和颜色,从而造成材料的匮乏以及颜色的单调。

到了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中缅边界地区的掸国(今缅甸东北部)向汉朝进贡了不少的“明珠”,这些“明珠”就是早期的翡翠。从汉代开始,我国的丝绸之路上出现了用翡翠来充当货币的“翡币”,这比之前金、银、铜等金属制币要更早一些。在云南晋宁的石寨山古墓群中出土了许多的西汉时期(公元前149年至前87年)的“翡币”,有的“翡币”上还刻有文字。这些“翡币”的大小厚薄经过精心设计,重量一般在10g左右。在四川彭州军乐镇也出土过一枚西汉时期的“翡币”。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遗址中也发现了两枚西汉时期的“翡币”,由此可见“翡币”在当时是通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乃至南方部分地区的法定货币。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围绕“由外传入”这一观点来探讨翡翠的来源问题呢?这是因为天然的翡翠晶体结构紧密,硬度极大,属于自然形成的矿物结晶体,并且几乎不含有其它杂质,因此非常不适合用来制作首饰或器皿。

直到近代,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才逐渐掌握了提炼纯化绿色颜料和制作抛光粉的技术,这才有了我们如今使用的各色翡翠饰品。如果没有近代工业的兴起,恐怕我们今天也无法见到这么多晶莹剔透的翡翠珠宝。

凤弦蕾凤弦蕾优质答主

有研究者认为,大约在1757—1760年间,清政府封闭了东南沿海一切港口,只留下广州一个口岸进行贸易,即“广东一口贸易时期”。清政府在广州设立了“十三行”(“洋行”的俗称),专门负责承销外国商品、购买中国商品,还负责外国商人的食、宿、行及缴纳赋税,俨然是清政府在广州实施贸易行径的代表。

从海外回来的“夷船”,都会到珠宝行采购各种珠宝,其中也包括大量的翠玉。翡翠从广州传入中国,最初的时候,仅仅只是在达官贵人之间流传。后来因为云南与缅甸比邻,翡翠的贸易才由广州渐渐转移至云南。不过,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翡翠是玉的一种,人们更多地还是把翡翠作为玉器进行雕刻装饰。

再加上当时进入国内的翡翠品级普遍不高,所以,国内的绝大多数人对翡翠并不认可。直到20世纪初期,“腾越”(腾越直隶厅,现云南腾冲)商人在缅甸密支那等地发现了高品级的翡翠,翡翠的商业价值才被人们广泛认可。

翡翠在20世纪初期才真正地走入中国人的生活,因为它的颜色、硬度、韧性等综合因素较其他玉石更胜一筹,很快便取代和田玉,成为中国人的爱玉。目前,99%的中国人更喜佩戴翡翠首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