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多少版?
1948年,为了接收并管理华资银行发行的货币,上海人民政府委托中央银行发行了20亿元人民钞票(当年一美元折合5元人民币)。 这些钞票由美国运来的印刷机印制,由于当时解放区经济发达,市场繁荣,所以这20亿元人民钞票发行后,在各地都很容易兑换到现钞。 但是,随着战局的恶化和苏中解放区的困难,1947年的下半年起,中央银行就再没有发行过新的人民币。到了1948年,因为战争的需要,连原有的纸币也缺乏,于是从民间收购白银,铸成“银圆”,按票面价格兑换成人民币。这种银圆,实际上就是银元,只不过背面图案是麦穗而已。
除了这种银圆外,当时还有另外一种“银元”,这就是“法币”。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国统区不断出现通货膨胀,为了稳定金融,国民政府于1935年开始发行法币。这是一种纸币,以英镑为准备金,发行金额以英币二倍为准。 然而进入内战时期后,由于政府军需巨大,而收入主要来自税收和公债,因此财政赤字极大,无力按照法币的发行原则补充外汇。在这种情形下,法币的购买力不断下降。例如抗战结束后,一枚法币可以买到3斤大米或6斤面粉;但到了1948年底,同样是一枚法币却仅仅只能买1.5斤大米或3斤面粉了。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国民政府不得不继续发行法币。只是这种毫无节制地透支信用所发行的法币,其含金量已不复存在,实质上已变为“纸钞”。
为了区分这两类性质不同的“币”,人们形象地把法币称为老“银元”,把刚发行的那套人民币称为新“银元”。其实,这两种“银元”都是国家信用的体现,并无实际金银作为保证。 当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这一堆“银元”也消失了,中国人民银行于1955年发行了第一套社会主义性质的货币——人民币。不过后来大家发现,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种钞票根本不够用,于是就在布票、粮票之外,又增加了肉票、煤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