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分还流通吗?
在1953年-1967年间,我国发行了面额为1200元、500元、400元、300元、200元、100元的纸币。其中1200元和500元的已经很少见了,不过后四种现在很常见,在钞票的收藏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钞票上都有两条斜着的印制线(一条是印钞厂识别号,一条是票号)。不过这种有号码的人民币并不是最早的人民币,最早的人民币是没有这些号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号呢?这还得从“大人民”说起。 “大人民”是一种胶版印刷的纸。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不能生产铜镍等金属合金做货币,于是就采用胶版印刷的方法将硬币上的图案复印到纸上,作为钱币使用。而每一条印有印刷行数的纸币就是一面“大人民”。
后来这种“大人民”不够用了,为了防伪又采用了数字编号。但这样做也有弊端,因为造假者也学会了这种方式,所以后来又有了别的办法来辨别真假。 现在,只有第四套人民币中100元券和50元券的纸币中有这种号码,而且这两种钞票是最早的“冠字号”钱(即钞票的纸张上有固定编号的钱)。现在的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中有一个隐藏符号——暗记,那是一个阿拉伯数字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