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04版有哪些?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决定推行货币体制改革。经过深入调研和广泛论证,我国选择了以“发行特别国债”作为改革的开始,通过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直接向国有商业银行注入资金,同时引入市场机制,降低存款利率,释放通胀信号。
在具体方案中,央行于1998年3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并推出“零利息、全流通”的货币政策,即对存款利率不再下浮,全部调整到法定利率;与此同时,财政部在一年时间内分三次共发行了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下简称“元”) 的特别国债。 这些措施迅速扭转了1996年以来宽松的流动性环境。1998 年,社会融资约2.4万亿元,比上年减少近1/3(1997年为5.87万亿元)。
为了配合特别国债发行的市场化要求,原封不动的老三样——国债期货、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都被重新包装过。 其中,国债期货被赋予更丰富的合约条款,共有5个品种上市交易,合约标的包括2年期、5年期和10年期国债,以及1年期和2年期国债贴现证券。债券回购则被进一步细化为1D、2D、7D、1M、3M、6M、1Y等7种期限品种。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中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据相关统计,1997年的时候,全国共有86家金融机构从事基金业务,22个省份和2个计划单列市参与了外汇期货交易,上海、深圳和广州三地证券交易所共有580余家上市公司参与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累计成交金额32亿元。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投资过热、通货膨胀等问题。从1997年到10年间,国家共进行了8次降息和4次降准操作,利率水平不断下调。随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逐渐减弱,1999年,政府开始考虑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发行特种国债以弥补预算赤字。当年财政收入仅增长1%,而财政支出则飙升了45%。
在此背景下,央行先后于1999年和2000年两次提高存款利率,并在2001年开始实行紧缩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这一政策的短期效果极为显著,国内通胀压力大幅下降,但经济增长也由此陷入一个较为持久的通货紧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