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有没有价值?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自己刚开始收藏的时候,也总是忍不住去翻找各种旧书摊、古玩市场或者网上的拓本,有时候甚至觉得比原版还好看(比如一些刻工十分精美的石刻拓本)……但后来买了原版后才发现,那些拓本虽然看上去精致,却总有些失真,甚至有一些错误。于是便开始痛定思痛,不再买拓本了。 因此对于题主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可以有,但别太多。
其实如果说到“原件”与“拓本”的关系,用文物修复中的“原大复制品”和“非原大复制品”来说明可能更恰当些——所谓“原大复制品”就是尽可能恢复文物原状的复制品;而“非原大复制品”则是改变了文物的原有尺寸(包括放大和缩小)的复制品。 对于古代书法作品来说,多数作者都在题款中注明了书写内容(行数、字数),在出版时大多也会按照原件的尺寸进行排版。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得到一件原本大小的作品了。
但这种“以大为美”的审美习惯在现今的书法作品收藏中是否还能延续呢?我想应该会有不少人对此感到困惑吧!所以我也来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好了。
首先,我们在评价一幅作品时,“大小”确实是一项重要的美学参数,例如我们在欣赏古画时会说到“这幅画真大啊!”“这幅画好小啊!”等等。 但这里所说的“大小”除了指客观形状上的大和小之外,还有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含义:即由“形”所产生的“意境”的大小——这一点往往会被忽略掉。然而事实上,古人对这一点的重视程度远比我们今天想象的要高得多。
比如我们在评判一件书法作品的优劣是,会说这件作品“意境深远”、“气象万千”……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正是这种由“大小”而来的“意境”——也就是古人所谓“天地之大美”之一。它需要我们站在大厅中才能感受到。 如果把一件作品放在电脑屏幕前,即使其字体再巨大也不可能会有这种感觉——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被过度刺激了。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其实已经失去了“感受天地之大美”的机会。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件“小作品”吗?我相信大多数人是不会这么说的。
总之,对于古代的书法作品我们能够见到“原貌”(原件或拓本)是最好的,而在见到原大的复制品时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如果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美感需求”而去购买放大后的影印本甚至臆造本,那我就只能表示遗憾了。因为我不能同意这样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