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宝通宝价值多少?
北宋钱币的铸造量是非常大的,因为北宋建国之初曾经大量铸造当十大钱“太平元宝”以应对当时的币值混乱现象。所以“宋宝通”在宋代属于很普通的流通币。但是到了元代,由于铸造技术落后,元代的制钱工艺远不如前,加之元朝时期草原游牧民族入侵导致的战乱,使得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萎靡,作为流通币的“宋宝通”发行量大大减少,这为后来“宋宝通”的价值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进入明代,随着冶金技术的提高以及白银的大量流入,明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开始大量铸币。而“宋宝通”因材质优良、做工精湛,被明廷加以仿铸,但是明廷对“宋宝通”的形制进行了修改,去掉了其上的“圣宋”和背面的“元祐”年号,并将“太平元宝”的“平”字改成“民”字。虽然“改字法”被很多朝代使用过,但是明朝是第一个将“改字法”用于民间货币的朝代,这使得“宋宝通”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从原本的古钱走向了民俗钱的道路,收藏投资潜力大增。另外需要提的一点是,现今流传较为广泛的明代“宋宝通”多为青白色,这是因为它们除了本身质地精良以外,还是由银铜合金铸成(明代后期实行银锭称锡方法,使铜质逐渐变淡)。
清初继承了明朝的铸币技艺,所铸“大清铜币”与“顺治通宝”多数为黄铜或青铜(白铜极少),后来的收藏家往往以“黄铜”代指清钱。不过到了晚清民国,由于政治动荡,军备匮乏,政府无力大规模铸币,同时银价上涨导致铸币成本上升,加上外国钱商大量收购银元、铜元,导致市场银根紧俏,因此清廷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颁布了《条律》十二款,严禁私铸铜元,而旧钞及废票一律交入各海关验放,海关依法征税。这条律的颁布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私铸风潮。 但是这条律没有限制清钱中的精品——大样钱。大样钱因其规格高大,制作精美,存世稀少,一直被众多泉家视为清钱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