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袍有收藏价值吗?
龙袍不是明朝的官方称谓!明太祖建国初年,因“龙”字犯讳,将“龙袍”改为“团袍”。嘉靖皇帝即位后,因“团”字不祥,又改称为“龙袍”。因此历史上真实的“龙袍”,其式样应当依嘉靖皇帝之后的样式为准。 这里可以明确地说,明代的龙袍是有收藏价值的。但明代官服中的“龙袍”并不具有特殊的身份标识作用(虽然一般只有皇帝和皇太后穿)——“外臣”也是有资格穿的,只不过不能“明穿”罢了(在非正式场合可以暗地里穿)……因为一旦授受分明,那些有心谋反者便会失去借口。所以朱元璋才大费周章地要修改服装式样——他并不是要真的把“龙纹”除掉不让你看见,而是让织工们耍点小聪明,在刺绣工艺上动点手脚,采用“隐针”的方法来制造出“无针”的假象。
其实所谓的“明亡服饰”,也就是清军入关后的服饰制度,也是满汉冲突中的一个产物。由于满人有“剃发之厄”,许多汉人不愿接受这种来自“东北蛮夷”的制度,所以在民间以“明末服饰”为原型,加以改良,形成了“明亡服饰”——这是一种“假明装”,实际上是“满妆汉服”,在细节处做了一些“伪明”的处理。而真正在明末有着广泛基础的“民服”则是“盘领左衽”,这种服饰在明朝灭亡之后也一度在民间流行过(左衽并非绝对代表“胡风”,在汉族王朝末年也有左衽,不过那是权宜之计)。
总之啊,明朝的服饰,除却皇帝和皇太后所穿着的“龙袍”之外,还有文臣武将所着的“补服”,还有百姓们穿的“短褂衫”等等,都有着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从这一点上说,明朝的服饰是很有收藏价值的。 但是到了清代,情况就另当别论了。因为在清代,“服制”已经和“爵制”、“职事”紧密相连了。也就是说,你是什么身份,通常就要穿什么样的衣服。而清代的服饰又是非常丰富的,各种品级的“官服”,各种“吉服”“常服”“暖服”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并且除了“朝冠”外,各品级官员的帽顶及补子也有着严密的区分。
清代的服饰比明朝要严格得多,且等级鲜明,一看便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更是禁止着“制衣”,否则的话,轻则挨骂,重则罚款。所以说,除了乾隆年间“宽仁厚待”汉族知识分子之外,其他各个时期的“衣冠礼仪”都是十分严格的,颇有“治世”之风。 这种情况下,清朝的服饰当然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只是价值高低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