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白玉盘价值多少?
“汉白玉”是人们对汉代和唐代玉石的统称,事实上汉代唐时并不采用“汉白"、“唐白”之称。 《石雅》云:“今人指汉唐人所制之玉曰汉玉,明人始有汉白玉之称……但汉白玉以形命名,非指其地。” “汉白玉”之名首见于明代,而流行则是在清代。可见“汉白玉”是一种后起的名称。
目前考古发现的汉代玉器中,有少数的白玉制品,如西汉时期出土的“玉璧”等;而大多数玉器则是青白玉或青玉制成的。这些玉质的确定,多是依据其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的。微量元素原状态不显,须借助仪器才能检测出来。
1970年以前,北京协和医院曾做过一例汉代女尸骨中的微量元素分析(注:该女尸可能属于匈奴人)。结果表明:钙(Ca)含量最高,达到1.28%。其次是锰(Mn)和镁(Mg),分别含0.664%和0.525%。铁(Fe)的含量最低,仅含0.139%。铜(Cu)、锌(Zn)的含量也较低。而1970年以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又重新检验了这具木乃伊骨骼,发现铁的含量上升为0.161%,比原先提高了近一倍。同时铜(Cu)和锌(Zn)也有明显增加。钠(Na)的含量也比先前有所提高。
据研究认为:人体骨骼中含有一定量的铁、铜和锌等金属元素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上述元素是人体组织不可缺少的成分。其中尤其是铁元素的摄入量,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 那么汉代白玉的产地在哪里呢?目前学界一般认为产于新疆和田玉,主要是因为东汉时期张衡在《西京赋》中有“白玉璋”之称;而宋代乐史撰写的《太平寰宇记》卷一O二载:“和阗玉产山峡中,自出云雾,亦曰雾窝子......色洁莹润,光丽可爱,制为器用,久不灰暗。”
这里所说的“白玉璋”和“和阗玉”,就是现在的和田玉。近年还有人提出新疆拜城附近也曾产出汉代的玉龙、玉璧等玉器原料(注:此观点尚有争议)。但是不论如何,由于历史上我国玉器原料主要依赖于开采天然矿石并打磨成件,所以和田玉无疑是汉代乃至唐玉的主要原料。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说的玉质鉴定及和田玉产地的观点均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而在古代是没有这种技术的。因此古人所谓“白玉”或“和阗玉”其实并无明确的矿物学含义。我们只能说汉代、唐代的玉器中有一部分玉质的品种是与现代科学所认定的和田玉相符,而另一部分则未必完全相同。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上述微量元素的分析只是测定了骨头中的成分,而这种成分是否是皮肤表面的颜料所致呢?恐怕很难说。
因为古人不但有可能将染色的颜料涂抹于毛发之中,还有可能在局部使用金箔贴花。这就使得古人所谓的“肤莹泽”的“莹泽”二字颇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