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青花哥窑价值高吗?
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明洪武时期的青花瓷器,和南宋官窑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的。 明初的青花瓷,在原料配比上,铁元素的含量要远远高于元代,从而导致青花色调的发灰、发淡,部分瓷片甚至还呈现出锈斑状的铁印记(如片状铁锈附着颗粒)。这显然是由于原料中的铁元素没有完全消解而导致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烧成温度的提升,釉面呈现玻璃质化的效果,并且质地坚硬光滑。再一个方面,由于胎体普遍较元代厚重,所以烧结程度更好,从而更加耐用。 总之,从工艺技术的层面来看,明代早期青花瓷是有所发展的。但无论是色调还是釉质都难以达到元代的艳丽和精致。
接着我们来说说题主所说的“哥窑”。实际上,明朝人所说的哥窑,和我们现在意义上知道的宋朝哥窑关系并不大。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目前所知的哥窑有两种,一种是位于浙江杭州的哥窑,另一种则是位于江西丰城的哥窑。虽然两者所生产的瓷器,都被统称为“哥窑”,但是两者的生产时间跨度很大,而且所产瓷器在造型、纹饰和工艺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1],如图所示: 上图为河南焦作出土的北宋晚期“耀州窑青釉刻花鹅颈瓶”,下图为山西平遥县候堡村出土的明代中期哥窑花瓶。 从以上两件器物来看,“哥窑”这个称呼确实包含了两朝的瓷器。
回到主题,如果明朝的“哥窑”并不等于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宋代哥窑的话,那么这些瓷器的价值也就谈不上有多高。但是,由于明朝的“哥窑”并没有明确的工艺和技术上的指标,因此我们很难判断它们的等级和品质。只能根据形制和纹饰来进行大致的判断了。 另外需要补充一点,在明初的陶瓷制造体系中,除了地方民窑以外,还有两大官办窑场,即景德镇御窑厂和随朝宫窑(在今南京江宁区)。不过这两种官办窑场的产量和规模均无法与民窑相媲美,且前者主要是烧制宫廷用瓷,后者主要满足贡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