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有什么历史价值?
“开元通宝”是唐朝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开始铸造的,当时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唐中央集权逐渐强化,朝廷在税收上实行两税法改革,钱粮统一缴纳,因此国库充足,于是开始大量铸钱。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开元钱“形制如古泉,文曰‘开元通宝’,工巧卓绝,为历代之冠”。
实际上唐代以前也有其他钱币,但都是几枚一组的铜钱,比如五铢、大钱等,而开元通宝贝处在于它首创了“通宝”“元宝”等新币制。后来北宋时期出现了“元祜通宝”,南宋出现了“嘉定通宝”——也就是把“宝”字加入钱文的朝代,这些宝字都代表货币单位“文”的意思。
所以从“开元通宝”开始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铜钱——这种新的货币单位被后来的封建王朝沿用下来,甚至影响了日本和朝鲜半岛。 除了货币单位之外,还有另一个“通宝”是“流通”的意思,这是古代汉语中的双音名词,现代汉语中已消失,但是宋代的纸币交子上有“通行天下”四个字,元代纸币中“宝钞”二字也反映了“通宝”有“流通”之意。 至于“元宝”一词则来自白银,唐宋以来我国已经广泛使用银饼、银锭作为货币,其形式大多为扁平形,且又有“圆宝”之称,故称“元宝”,一直沿用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