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有收藏价值吗?
最近好多人问,我就把之前回答的粘贴过来吧! 题主是想了解这首词的文献价值、文学价值还是其他的什么价值呢? 想了解这首词的文献价值很容易啊,直接去看严羽所著的《沧浪诗话》就可以了;想深入了解的话还可以看胡云翼的《宋词选》,里面有一章专门论述此词。 但是我想说的却不是这些作品本身所包含的价值或者意义,因为不管怎么样,这些作品都是伟大的,不需要我多费笔墨。 我想说的是,这首由一位少年文人所作的豪放词,对后来的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首先,我们大概可以肯定的是,这首词影响了后来的豪放词的创作。南宋时期的张孝祥、辛弃疾以及近代的苏轼都留下了不少豪放的作品。但我要说的不是他们直接的继承关系(虽然也有这种可能),而是说他们受到的启发或者是创作灵感的来源有可能是这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南渡以后南宋文人对北方故土总是有着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这种感情在他们作的词里往往会有体现。如张孝祥的《水调歌头·和明卿父》:“闻道中原曾陷虏,度关犹未还。”又如辛弃疾的《木兰花慢·次韵蒋方回咏雪》:“自笑平生为口忙,旧山松竹老苍苍。”这些作品里的思乡之情是非常明显的。再来看这首《沁园春》:“欲上青天揽明月”一句化用李白《蜀道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诗人渴望像李太白一样做出一番大事业然后腰杆挺直地回老家看看。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思乡之情吗?而辛弃疾后来写的很多类似“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句子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我的意思是说这首《沁园春》可能给后人带来了灵感,让他们想起了自己远行的亲人,于是写出了更多表达思念之情的作品。
其次,该词还影响了宋词之外的文学形式。清人徐釚在《词苑丛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世祖福临好为词,偶作《忆秦娥》,词成,使敬事府卿杜麟皋进。……帝见之曰‘此圣朝佳制’,遂亲书‘得意’二字以赐。”这段记载说明顺治皇帝不仅喜欢作词而且还以词中“得意”二字作为赏赐。那么,顺治皇帝所赞赏的《忆秦娥》是不是这首《沁园春》呢?我觉得很可能就是,原因同上:二者都用李白诗入词并且都有“攀明月”之句——这显然勾起了帝王的自豪之感,让他想起自己的丰功伟绩,从而写下“得意”二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可就真的是“一字值千金”了。而这位帝王作的《忆秦娥》是不是受到了这首《沁园春》的启发呢?也很有可能是的。毕竟这两首作品风格相似,而且用的都是李白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