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红色琉璃朝珠么?
清代帝后大臣朝服中,有一种作为服饰装饰的数珠,名曰朝珠,用以记念数目。材质有玉石、金、玛瑙、翡翠、玻璃、碧玺、珊瑚、蜜蜡、珍珠、琥珀等。除颜色有差异外,形状、大小并无多大差别,仅质色不同,价值亦有很大差别。按清代官场礼仪,朝珠挂于颈项,垂于胸前及后背,以背面为平时穿戴时的正常着装方式。仅在某些重要场合,皇帝才面朝外脱下外朝服,正襟危坐。内朝服中的朝珠面向外,方能显示皇帝的威严。
碧玺亦称“碧霞玺”,为半透明矿物,有玻璃光泽,呈晶簇状、粒状及桔络状分布于紫苏花开高乐石中,可采得较大的晶体。碧玺色彩丰富,可有玫瑰红、粉红、艳红、深红、淡蓝、深蓝、翠绿、紫、黄及无色等多种颜色。碧玺多具有变色效应,在不同光线照射或不同角度下观察,同一碧玺可呈现不同颜色。碧玺的美丽色彩来自于其中所含的致色金属元素,如含锂者色红,含钠者色黄,含铬者色绿。碧玺硬度7至7.5度,高于琥珀和珊瑚,低于水晶和玉石。
清代帝王对碧玺极为推崇,宫廷珠饰中大量使用碧玺,碧玺朝珠为帝后和近支宗室成员所专有。此种碧玺朝珠,以大、小红蓝宝石相间,间以珊瑚佛头,青金石结珠和红宝石背云,背云顶端以珊瑚、青金石托起金累丝火焰球,垂三串珊瑚纪念,下托金累丝片,串珊瑚、碧玺、金刚钻,流苏以珊瑚、金刚钻相隔,共332颗圆珠和各类坠角组成。其用料极其珍贵,制作极尽华美。碧玺等珠饰皆为清宫内造办处所为,或督造于苏州、扬州进贡,不可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