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什么瑞?
孙过庭《书谱》有言“至若王逸少(王羲之),平生于书,未尝平正;王右军(王羲之),诸子之一,故称二王。”其中对王羲之的评价是“平生于书,未尝平正”。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王羲之这个人的书法,从来都不写正字,从来不写正方形的字。
如果按这句话来评价颜真卿的书法,那也是“平生于书,未尝平正”——颜真卿写得最大的字,如《自书告身》、《多宝塔碑》等等,都是方字的。而颜真卿小楷《干禄字书》更是奇形怪状,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里说这字“如古木枯株,虬枝盘薄”。 刘熙载评价颜真卿的行草也是“如散兵游勇,纵横往来”。 所以,颜真卿的书法可以说是深得王羲之的真传了。
至于颜体楷书为什么又是端庄雄伟,气势开张的呢?这还得从颜真卿的为人和经历说起——颜真卿早年家贫,父亲早亡,由母亲抚养成人。因为家境贫寒,没读过几本书,也没有见过多少世面,于是就想通过科举进入上流社会,改变家族命运。
然而,科举这条路并不顺畅,唐朝时的科举不像宋朝那样容易考中,唐朝的科举每三年才举行一次。于是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不到三十岁的颜真卿参加了第一次科举考试,结果名落孙山。 这一次失败并没有打击到颜真卿,他一边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一边从事文学创作,结交了当时的不少文人墨客,其中就有李白和孟浩然。
又过了十多年,到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已经四十多岁的颜真卿再次参加科举,这一次终于中了进士,随即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这个职务相当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干部,主要工作是做整理古籍的工作。
虽然做了干部,但颜真卿心里始终惦记着要写出一幅好的作品,以昭显自己的才华。于是,他向上司申请,希望自己能被派往外地,到地方上去做地方官。他的这个请求被批准后,就离开了宫廷,走上了仕途。